一、社会形势总体判断
200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凡重要意义的一年,为确保中国中国共产党十六大顺利召开,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维护社会稳定。十六大实现新老交替,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平稳交接尚属首次。
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度,同时将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开始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GDP保持高速增长,2002年全年可达7.8%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财政收入继续增长,但增速减缓,与此同时,县乡两级财政依然很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0%,出现了“国有参股企业”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有企业重组的重要途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等得到很大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外资企业加快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超过460亿美元;开展土地招标拍卖的市县越来越多;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失业率上升的现象。
社会各界对社会稳定的需求提高,领导层开始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提出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公正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但是慢于企业体制改革;村委会换届选举进展顺利,2002年18省市完成换届,其中95%实行了直接选举,参选率达到80%以上;社会保障改革稳步推进,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达到低水平小康,大部分城镇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农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但是速度明显低于城镇人均收入提高速度;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腐败现象仍然突出,某些局部地区还有个别骚乱现象、工潮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但是社会总体保持了稳定。
二、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一) 经济
2002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通知》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它们对中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将产生重要影响。
2002年1-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上年增长33.4%。1-10月,中国实际吸收外资4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9.65%,合同吸收外资765亿美元,增长34.87%。
媒体广告市场不少于1000亿元,传媒业利税超过烟草业,报业投资回报率高达17%-50%。传媒业已经成为国内第四大支柱产业。
《土地承包法》颁布,开展土地招标拍卖的市县越来越多,2002年全国开展土地招标拍卖活动的市县已经达到1435个。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全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款分别达到114亿元、246亿元492亿元,2002年仅前5个月就达到近300亿元。
改革循序渐进。在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停止国有股减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电力、电信、民航等传统垄断行业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其他各项改革(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成果比较显著。微观改革领先于宏观改革,经济改革滞后于经济对外开放。
(二) 人口与就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0至14岁的少年儿童有2.9亿人,占总人口的22.89%。同1990年人口普查的27.69%相比,下降了4.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60岁以上老人每年以3.2%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总人口人口的10%,并且,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有70%居住在农村。据预测,即使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40年人口老龄化峰值期,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仍超过城镇。
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把就业问题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步: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就业都面临着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的彼此困扰、新生劳力与失业人员的相互交织。目前适龄劳动人口约为 8.6亿人。“十五”时期(2001-2005)年均新增劳动力800多万人,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与此同时,大学生毕业生求职竞争加剧了,2002年大学生首次毕业分配时只有70%能够就业。2002年农村已经有9000多万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但是今后10年还有1.5亿-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
下岗失业现象继续存在。到2002年9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439万人。实际失业率远远高于统计上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关研究估计当前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达7%-9%。再就业率逐年走低,已从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2002年1—9月份共有77.3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仅为15%,预计2002年在20%以下。
随着个体经济的蓬勃兴起,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中国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国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从1996年的7400多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2亿多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68%从事私营个体经济。从2001年一季度到2002年第三季度连续七个季度的数据显示,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一直保持在53%以上,并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三) 城乡差别、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城乡差距1986年以后逐年扩大,2000年达到2.79倍,2001年为2.91倍,预计2002年将扩大到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3000多元),如加上社会保障中的福利和补贴,实际的城乡收入平均差距在6倍上下。2002年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93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17.2%。但是,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721元(出售农业产品的收入人均为仅3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5.3%。2002年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首次超过务农收入。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平均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以上者达12107万人(即“流动人口”),其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65%,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占35%。从城镇流出的为3267万人,占27.0%,从乡村流出的为8840万人,占73.0%。在跨省流动的4200多万人中,男性占52.8%,16-45岁的占82.7%。
从改革之初到2001年,中国的建制镇增长了近10倍,总数达20374个,而乡的数量则下降了近3倍(19341个),建制镇的数量首次超过乡的数量。按照人们的居住地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已接近40%,但是在农业领域内就业者仍然占全国从业人员的50%。到2002年11月,外出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已超过9000万人,按照十五规划,到2005年还将有大约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或非农产业。
(四)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预算达到了创记录的105亿元。2002年上半年全国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150亿元,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在确保当期发放的同时,全国共补发历史拖欠养老金8124万元。各地还按2000年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的60%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40元左右。到2002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已经达到1960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6%。
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呈下降趋势。到6月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0567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35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为9033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65万人。全国实际缴费人数为9253万人,比上年底减少344万人,其中企业缴费人数为7949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52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员为10095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60万人。到2002年9月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068万人。
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增加较快。上半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7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5亿元,增幅为17.5%,大于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6月末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达3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万人。年底有可能接近500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支付也将面临更大压力。
(五) 廉政建设
从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61917件,结案84276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有县处级干部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98人。到2002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5万元、挪用公款10万元以上的大案7万余件;立案侦查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干部1万余人,其中司局级干部700多人,省部级干部21人,换回经济损失235亿元。
2002年查处的几个大案要案对于社会舆论起到了正面激励作用。有关部门每年在不同的省(区、市)进行万人随机抽样调查,200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访群众中有74.44%的对反腐败成效表示认可、 69.36%的认为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68.86%的对反腐败斗争有信心,这三项指标比1996年的调查结果分别提高了12、13和10个百分点。
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也取得部分实效,初步预计2002年全国税收总计达到17000亿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收入可达1200亿元。全国涉税案件呈上升之势。1997年至2002年6月,破案4万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万余人,追缴税款192亿元。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 高增长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污染
2002年1-8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却增长了24.2%。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压力日益突出,总体上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还在继续恶化,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更没有改观。
2、 地区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务农收入下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数不少,虽然实施了西部开发,全国东西部差距还在扩大:1-10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3069亿元,中部地区投资5115亿元,西部地区投资3946亿元。更重要的是,地区差距背后主要的问题还是城乡差距,西部欠发达地区内的城乡差距甚至大于全国平均城乡差距。
3、 收入差距还在拉大,短期内还不会缩小
国外有的机构估计目前中国调整后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高达0.4以上。城镇的相对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城镇管理秩序与城镇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离退休人员生活困难,城镇部分职工收入太低,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城镇社保资金的入不敷出及个人养老账户的空账问题,农村医疗保障、城市贫困人口救济及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等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仍没有从体制和法律的角度得到根本解决,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4、 腐败仍然是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一些大案要案的审理和报道引起了公众的重视,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作用,但部分领导干部的铺张浪费行为还相当普遍和严重,有些地方腐败现象十分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不满。
5、 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
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同时还缺乏相应的配套;而目前垄断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基本是行政干预的结果;金融改革更是任重道远:不良资产比例仍然比较高、银行的利润少,有的银行还存在亏损、资本金不足,综合竞争力差、内部管理薄弱,产生的贪污腐败案件较多,等等。
四、2003年社会发展走势
1、完成16大开始的新老交替,政府首脑机构和各部门也将实现大幅度年轻化交接,一方面将注重连续性、稳定性,增大保持社会稳定和综合治理的力度,另一方面,人大后还将推出一些新的具体政策并开始组织落实。
2、扩大就业,将成为200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一项主要工作,也将构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重要维度。但由于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压力,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不可能在短期内明显缓解。特别是,2003年将面临大学扩大招生后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在旧有的失业压力下还会出现新的就业竞争势态。
3、城镇化速度加快,大城市注重社区建设,小城镇继续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寻求开发、招商机会。一些地方有可能再度兴起开发热、投资热并提出不切实际的“赶超”计划。城乡二元格局有望进一步打破,城镇镇居民比例增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将继续增加,在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方面,户口等政策也将进一步放宽,并开始注意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4、进一步在全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但农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低、负担重的问题还会继续存在,农村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养老、社区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环境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处于薄弱或困难状态的局面一时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西部开发的基础设施部分将加快进度,但是农村反贫困的难度也将加大。
由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转变,包含着社会各界对发展的理解的深化和必然由此产生的需求的多样化,如何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公正的关系,从而确保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并进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的关键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黄平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