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今天十三陵水库大坝已经封闭。 |
图二:加固工程将注入更多现代化元素。王希宝摄 |
45年前的今天, 十三陵水库在15万人的欢呼声中竣工; 45年后的今天, 十三陵水库大坝开始封闭——— 今天应该是十三陵水库建成45周年纪念日。45年前的7月1日,在15万人的欢呼声中,十三陵水库建成并创造了一项纪录:40万义务劳动者用时160天建成一座库容8000万立方米的水库,成就了中国水利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如今,由于岁月磨蚀造成了设施破损,这座历经沧桑的水库急需修葺加固。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十三陵水库大坝目前已封闭,为期一年的除险加固工程悄然开工。 走过风风雨雨45年的十三陵水库,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大修投资九千万元 今天,为什么要对十三陵水库进行大修?尽管水库日常修缮保养不曾间断,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大坝上游坝坡覆盖层的抗震稳定安全系数已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加之蓄能电站循环抽泄,引起水位升降幅度和水位变化频率加大,导致水库大坝上游部分坝坡发生塌陷现象,因此,这座有着独特历史品质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水库进行大规模修缮加固迫在眉睫。 据十三陵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霍林生介绍,此次的修缮工作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主要修缮工作是对拦河大坝坝坡进行除险加固,对水工建筑物进行改建、改造、修补和更换,建立水库防汛调度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管理、监测系统,工期为13个月。加固工程完成后,十三陵水库将达到的安全指标是抗地震烈度8度,工程投资将达到9000万元。 工程瞄准现代水库 记者在水库大修现场看到,在原先建设者热火朝天进行劳动竞赛的地方,大型机械往来穿梭,一个略高于水面的斜坡正在搭建,霍林生告诉记者,当年大坝采用的级配砂粒料摩擦系数较小,稳定性差,易在水的冲刷下产生液化现象,此次建设者将在由粘土心墙制成的返滤层外改铺碴石料,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原先的溢洪道外表层采用的是混凝土碳化技术已属落后,此次也要被剔除更换新的材料;而原有的铸铁制输水管因变锈影响防洪功能,技术人员设计在铸铁管内层加套一层玻璃钢管,二者之间用水泥灌浆以防滴漏现象。此外,交通桥、供电系统等设备也将进行更新换代。 加强水库的自动化程度是此次加固工程的重头戏,据介绍,明年汛期前完工的新的十三陵水库将增加水文测报系统、测压管水位遥测系统、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及闸门远程遥控系统等自动化设备,届时十三陵水库将由过去工程管理手段比较原始、自动化程度较低的“传统”水库变为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新型水库。 此次整修既是对大坝的一次全面加固,也是水库再次腾飞的契机。十三陵水库管理处主任郑文革向记者描画了未来十三陵水库发展的前景,这里将建设成一个集保护自然、观赏、健身、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并以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开发模式出现的现代化水库,它既具有防汛、发电等一般水库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京城北部重要的风景旅游区,成为广大北京市民休闲度假的上佳选择。 十三陵水库风雨四十五载 45年来,如同像一颗镶嵌在京郊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十三陵水库与共和国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 义务劳动建成水库 45年前的1月21日,是新中国水利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在开山炮的轰鸣中,在凛凛寒风中,十三陵水库正式开工了。从一开始这座水库就注定成为一个时代的奇迹。 开工之初,参加施工的北京昌平民工共8000人,他们肩背着行李,自带着伙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在天寒地冻,缺少机械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火热而艰难的建设。为了保证在汛期到来之前建好水库大坝,北京市委发出了到十三陵参加义务劳动的号召,全市工农兵学商和驻军部队一齐上阵。连各国驻华使节、在京院校、留学生和来华代表共5000人也参加过义务劳动。一时间,到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成了北京人的一个时尚。他们多数是步行来到工地,住简易帐篷,吃的是自带食物。曾经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的人至今无法忘记那段火热的日子,没有命令、没有任务、没有报酬,无形的默契支持着40万人在工地上洒下汗水。工地上白天红旗招展,马达声震彻山谷,黑夜,万盏灯火照亮山野。 更难得的是一支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长和司局长组成的劳动队伍,每天早出晚归,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是由周总理举着大旗走在这支300人队伍的最前面,这曾经是水库工地上的一道风景。 经过这样160个昼夜,40万人在工地上奋斗了870多万个工作日,1958年的7月1日,十三陵水库终于落成了!这一天,水库工地,一片节日景象,无数面红旗插上了周围的山头,长歌动地,锣鼓喧天。这个能容纳8000多万立方米水量的水库全部通过义务劳动建成,仅就这一点来说,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建设奇迹英雄辈出 十三陵水库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改造自然的标志之一,也是劳动英雄辈出的水库。 “九兰组”当年是工地上9个名字中带“兰”字的姑娘,她们当年最大的20岁,最小的才17岁。当时在零下22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姑娘们个个穿上胶鞋,跳下过膝的深水,胶鞋冻得粘在脚上,脸也冻肿了,她们面对这样的艰难没有示弱,一边唱歌鼓励,一边出色完成艰巨的任务。 当年“九兰组”的小妹妹金淑兰向记者回忆说:“十三陵水库就是一个熔炉,人们来到这里什么私心杂念都没有,没有一个人索取报酬”。 像“九兰组”一样的先进典型还有很多,在昌平档案馆留存的十三陵水库竣工的表彰名单上就有先进个人19000多人。水库的建设者回忆起当年忘我工作时的情景都无不惊讶:那时候每天吃窝头、咸菜,每天从事那么繁重的劳动,怎么从不觉得累? 特色旅游引领时尚 十三陵水库建成的第10天,一场大雨袭击北京,这场雨来势汹汹,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地处京北的昌平区降雨达240毫米,山洪奔腾咆哮而来,白浪滔天,大有一泄千里之势,可是巍然耸立的十三陵水库大坝拦住了它的去路,从此,这个几千年来芦苇杂草丛生、终年飞沙走石的烂泥沙砾地上,平地涌现出了一个美丽的湖泊,这就是现在的十三陵水库,当时,充满革命浪漫情怀的诗人郭沫若写下“江南风物眼前是,环岛芳亭系钓船”的诗句,这样的场景终于出现在人们眼前。 1960年,大坝顶部临水侧防浪墙中央建成了一道11间的长廊,中间7间无窗格扇,只有红柱,东西两端各有两间带棱花门窗,再往外则是两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亭子,整个长廊古色古香,雅致美观,不仅增添了水库的风采,也为前来参观的游人提供了静坐观湖和休憩之地,1964年6月16日,毛主席坐在长廊上观看了华北民兵表演。 水库建成后,绿化美化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1962年十三陵地区建立了国营林场,开展了造林大会战,1983年和1984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两次来到水库东坝头植树,到1985年时,十三陵水库周边已成为一个绿树成荫、果繁花茂、风景优雅的旅游景点。 1985年,十三陵水库与日本合资开发九龙游乐园,它是京城第一家具有迪斯尼特色的大型水下观赏型游乐园,也是当时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块集水文化、龙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高品位、多功能的旅游休闲胜地,一度引领全市特色旅游之风尚,其中的九龙宫、动感电影、急流漂筏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流连忘返,到1997年底,九龙游乐园接待游人13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近4亿元,十三陵水库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削峰填谷功能齐全 高峡出平湖,现在的十三陵水库集防洪、灌溉、养殖、发电、旅游观光诸功能于一身,几乎聚集了一座水库所能拥有的全部功能。其中除广为人知的旅游功能外,发电是十三陵水库为首都人民所做的又一贡献。 1995年,十三陵抽水蓄能电厂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抽水蓄能电厂。它以十三陵水库作为下池,在水库东边的蟒山山顶,建有总库容450万立方米的上池,上下两池落差481米,用电低谷时,机组用剩余电力将十三陵水库的水抽往上池;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时,机组又利用上池的蓄水发电,补充电力系统供电不足。 由于处于施工期,目前,十三陵蓄能发电厂的五台发电机组中,只开设一台,但这座世界上距首都最近的蓄能电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霍林生介绍,它已成为北京最为重要的调频、调峰、填谷及紧急事故备用电源,有力地保证了华北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 时代精神激励后人 45年是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45年前,十三陵水库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劳动壮举,45年后,人们记忆犹新。十三陵水库留给后人最值得称道的不是它的防汛也不是它的供水功用,而是它的精神。可以说,十三陵水库所容纳的不仅仅是一库清水,它同时也注入了一个民族、一个特定时期太多的精神内涵。 那些日子,建设工地上没有主席,没有总理,有的是普通劳动者;没有金钱,没有享受,只有付出的汗水,5个月创造的奇迹,每个人都是甩开膀子大干真干。那是一种在艰苦的环境中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一种在任何时代看来都永远闪烁光芒的精神。 如今,十三陵水库成为北京市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一些孩子来到这里了解水库建成的历史,在孩子们眼里,水库的建成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参观中灌输到孩子的心里。还有大坝旁的十三陵水库纪念馆,珍藏着当年水库修建的所有资料,这些历史的见证告诉每一个来访的人这里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可以想见,昔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参与建设的十三陵水库,未来将再次以其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珍贵的文化、历史价值而再展辉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