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搜狐首页 > 文教 > 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文化考察活动 > 走访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洞中苗寨(组图1)

NEWS.SOHU.COM  2003年05月02日19:58  齐鲁周刊


上山的路十分艰苦,爬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下洞。穿过下洞,再走半个小时山路,就是被称为“洞中苗寨”的中洞了。

 


中洞,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

 


见记者到来,洞中苗民用石碾给我们磨玉米面,准备做饭招待贵客。

 

  本刊特派记者 施晓亮/文 施晓亮 张晓伟/图

  在黔南连绵不绝的茫茫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尚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始洞穴:不知何时从何地迁居至此的几十户苗民生活在这个神话般的巨型天然溶洞里,传承着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深居简出,享受着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宁静与安祥,过着自给自足的平淡日子,被称为是“地球人类最后的穴居部落”。

转自搜狐

  我第一次听到“洞中苗寨”这个名字,记者的灵感就打了一个激凌。尤其是听说这个洞中苗寨里还有一个小学校,在几乎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已经办了18年,我的心立即萌动起来,当即决定改变既定行程,去这个神秘的穴居部落看个究竟。

转自搜狐

   洞中苗寨座落在安顺市下辖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格凸河流域内,当地人把这片大石山叫“小穿洞”。4月2日中午,三菱新闻采访车驶过紫云县城,逆着湍急的格凸河,沿着绝壁上开凿出来的坑洼不平的土路小心翼翼地前行40多公里,至小穿洞水电站就没路了。将车寄存在电站,收拾背囊,一行四人从这里徒步上山。

转自搜狐

  贵州逢山必有洞。几亿年前,贵州绝大部分地区沉没在古海洋中,经过复杂而漫长的地质变化以及大自然风雨的精心雕琢,形成了今天千奇百怪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被国际探险界称赞为“世界上最美的喀斯特地貌”的紫云县格凸河流域,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既有石林、石芽、石沟、峰林、漏斗、瀑布等地表岩溶形态,又有溶洞、地下河湖、钟乳石等地下岩溶形态,在这片不到20平方公里的重山峻岭中,就有30多个雄奇壮观的巨大溶洞。尚未开发的小穿洞景区的三个天然溶洞隐在深山人未知,上洞雄奇,中洞恢宏,下洞大气磅礴,三洞相映居趣,堪称绝妙组合。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转自搜狐

  但如此美景我们无暇欣赏,上山的路隐没在乱石、杂草丛中,曲折艰险,问当地砍柴人,说半个多小时可达,可我们手足并用爬了一个多小时,翻过2座坡陡达三十多度的山岭,始见到巨大可穿行飞机的“下洞”,此时,一行四人都已汗透衣衫,山东电视台的女编导张华棠累得脸色发白、几欲呕吐。好在山顶的“上洞”已在视线之中,上洞和下洞中间的巨大溶洞,就是我们要拜访的洞中苗寨——“中洞”。

转自搜狐

  身后背囊里装的是给洞中小学的礼物:书本、铅笔、卷笔刀以及四大包糖果,现在这不足10公斤的东西如一座大山压在肩上。有苗民背负大捆干柴擦肩而过,轻松地与我们打着招呼,令我颇感惭愧。路上出现了片片梯级耕地,大不足鸡窝,小仅似斗笠,想必这就是洞中苗民的口粮田。远远听见热情的呼唤声,抬眼望,硕大的中洞就在眼前,一群可爱的孩子站在洞口,遥遥向我们挥手。

转自搜狐

   到了。这就是地球人类最后的穴居部落?  

  “中洞”之大远远超出了我们对“洞”的想象。宽敞的洞厅,少说也有三四个足球场大,洞口宽100多米,洞深200多米,巨大的洞穹高50多米。洞中住着20多户苗民,河姆渡出土的1600多年前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在这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只不过都没有房顶——上有洞顶遮避,毫无风雨侵扰之忧。

转自搜狐

  洞口三间稍微像样点的砖房是中洞小学的办公室,房前醒目地竖着一根旗杆,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猎猎。站在洞口迎接我们的,是洞中苗寨的村长小梁、洞中小学校长杨正学,以及每月一次来学校检查指导教学工作兼送工资的县教委的三位同志。

转自搜狐

  对于记者的突然出现,所有的人显然都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在村长、校长们与我们寒喧的同时,其他人有的忙不迭地去磨面,有的手忙脚乱地抓鸡杀鸡。当我们喝完三杯苗家自酿的米酒落座后,面对一大锅黄豆炖鸡和白生生的大米饭,心中的滋味真是难以形容。

转自搜狐

  我得知“洞中苗寨”的消息来源是贵州电视台《新旅游》栏目的一帮小哥们,三天前,他们在为即将开放的格凸风景区拍一部电视片时,偶然撞进了洞中苗寨住了两天,洞中苗民生活之贫困令这些打小生活在都市的小哥们吃惊不小,苗民的热情也让他们感动不已。24岁的摄像钱刚说:“洞里只有一个菜,就是黄豆炖鸡。杀鸡敬客,是洞里惟一的也是最尊贵的待客方式。我们常常一顿饭要被两三家拉去吃两三次,两天吃了人家六只鸡,一点青菜没有,弄得我们几个出来见到鸡就烦。”

转自搜狐

  山上地薄,没有水浇条件,水稻不活,只能种玉米和大豆,收成全靠天,旱了涝了都不收。主食几乎每天都是蒸玉米粑粑,米、盐等“奢侈品”要背了玉米、黄豆徒步几十里到山下村镇“赶场”去换,年景稍差,温饱就成问题。但每有客来,他们会倾其所有热情招待。这种热情让我们顿生“鬼子进村”的愧疚,想付钱,又怕伤了人家纯朴的感情。

转自搜狐

  其实,最金贵的不是米,也不是鸡,而是水。虽然山下就是湍急的格凸河,但山上却是极度缺水。在长达三个多月的旱季里,平常从洞顶岩缝中渗漏的水流变得比医院的点滴还要慢,一天一夜还接不了一桶。这时,全寨近百人的用水就全仰仗洞外三四里的一眼小泉了。

转自搜狐

  小泉生在一个狭窄的石洞底部,洞很小,只容一人钻入,至洞腰就再不能下行,将铁桶用草绳绑了,垂到三米多深的洞底水面,再用一根竹竿将桶捅至水面以下,因为水面之小已不容水桶翻身。将桶提上来,再要上得洞口可得有一身绝技:满满一桶水用牙叼住,手足并用,沿着湿滑的洞壁攀爬上来。

转自搜狐

  两桶水打满,需要二十几分钟。洞口等待下洞打水的男人已经排成一排。坐在洞口牛喘一番,挑起一担水晃晃悠悠回到洞中,又需十几分钟。

转自搜狐

  赶上大旱之年,这眼小泉无法负担近百张干渴的嘴。就只能到山下的河里去挑。一家每天最低的用水量是两担水,也就是说必须上山下山挑两趟!想想这段我们走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真的不敢想像那是怎样一种折磨。用小梁村长的话来说,流的汗都比挑的水都多。

转自搜狐

  在洞中生活的两天里,我们不洗脸、不刷牙,甚至强忍住干渴不喝水。不亲身体验,你绝不会想像这样的日子是什么滋味:没电,天一黑就睡觉,床的上方就是空旷的洞顶,像老鼠一样吱吱叫着的蝙蝠不时从脸的上方掠过,在暗夜里显得颇为恐怖,脏硬如铁的被子很潮湿,下半夜被阴风冻醒,感觉浑身都是跳蚤,白天的汗液变成黏黏的一层,让皮肤紧紧的、皱皱的,手一搓,全是油腻的灰泥,没刷牙的嘴巴有了异味,很干,却连口口水都舍不得吐。

转自搜狐

  洞中的苗民,天天过得就是这样的日子。  

  穴居生活并没有禁锢洞中人追求文明与知识的脚步,没有禁锢住洞中人的思想,18年了,洞中人自己的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从未间断过。

转自搜狐

  现任校长杨正学39岁,长着一张娃娃脸。他是学校惟一的公办教师,而三年之前的15年里,他的身份一直是“民办”代课老师。在这个学校里任过教的民办代课老师不下十几人,都因为受不了苦、不甘一个月30元的微薄工资而弃教外出打工去了。杨正学不是洞里的人,他家所在的石板寨离中洞有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每天就这样早来晚归。有中师文凭的他在山区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很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青年人都出去“找钱”去了。我问他想没想过外出谋生,他摇摇头:“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走了,这些孩子们怎么办呢?”

转自搜狐

   除杨正学外,洞中小学还有三个教师,都是民办的。两男一女。一年级班主任、24岁的梁忠荣就是杨正学的学生,让他放弃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洞中小学与启蒙老师一起吃苦的动因,也是这帮山里的孩子。现在洞中小学有91名学生,分三个年级。洞中的孩子只有16名,其他的都是附近山寨的孩子,最远的要走两个半小时山路。

转自搜狐

  “我们虽然水平不高,不能培养出什么有用人才,可山里的孩子最起码也得识几个字、算几个数吧。”

转自搜狐

  这几个代课老师的教学水平的确不高,听他们上语文课,简直像听天书,夹杂贵州方言的“普通话”拖着长腔,这是教学中最忌讳的“唱读”,对娃娃们的负面影响相当大。但相对于无书可读,这毕竟已经算是孩子们的福音了。

转自搜狐

  前几天,杨校长派27岁的女老师杨正秀到镇教委参加一个教学培训班,一周的时间能有什么提高,不敢太奢望,但限于经济等原因,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记者告诉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有许多热心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青年志愿者,杨校长报以苦笑:“谁能来我们这穷旯旮里呀?!”

转自搜狐

  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颤,孩子们与年龄不相衬的懂事让我们感到心痛。大多数洞外的孩子吃的是自带的饭包——装在篾编小饭盒里的一点干巴巴、已经冷透了的蒸玉米面,“奢侈”些的会掺一点辣椒和油炒黄豆,就这样干咽,连口热水都没有。我甚至发现竟有一半的孩子没带饭,家住洞中的代课老师王凤国告诉我们,大部分孩子家里穷得没饭可带,每天早上吃一点东西后走一两个小时山路到校,上一天课,一直熬到下午放学,再走一两个小时山路回家,才能吃上第二顿饭。

转自搜狐

  这样的现实中,几乎百分之百的入学率显得多么有份量。

转自搜狐

  “每学期包括书本在内的学费才20元,大多数孩子交不上。我只能东挪西凑想办法。总不能让孩子们没书读啊。可我不知道这样能坚持多久。”杨正学眼神复杂地看着这些懂事的孩子,话语中充满了沉重和无奈。

转自搜狐

  我对这位用生命诠释执著的男人,满怀敬意的同时,也满怀沉重。  

  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既然这里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为什么不迁居别处呢?忍不住问洞中苗人,答案差不多是统一的:山上人均不到一亩的“鸡窝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山下虽然近水,但封山育林,没有可耕地,再上山耕种,太不方便。

转自搜狐

  但这种回答,很难令我信服。站在洞口即可眺望的、更靠近“鸡窝地”的那块山腰平地上,就是政府先后两次为洞中苗民修建的二十多栋砖混结构的平房,但修好一年多,这些标准较高的住房还空置着。据说有些苗民搬进去了,但没多久又悄悄搬回洞中。令为民谋福的政府官员热情大挫,百思不得其解。

转自搜狐

  争取较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生活最重大的事务之一。最初的原始人类,宿山洞栖大树,是生产力极度低下使然。而现在,农耕不再是惟一的生存手段,旅游开发、商品贸易、外出打工,都足可以维持温饱。

转自搜狐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洞中苗民顽固地坚守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原始洞穴中?

转自搜狐

  在来中洞之前,我在紫云县看到宣传部一位秀才写的一篇有关洞中苗寨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感叹:“大自然的精髓就是和谐,谁亲近自然,谁就更贴近合理。当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时,人类的精神就与自然相通,人类社会也就较为合理。住在洞中,是否聆听到大山脉博的跳动?感受到山林的呼吸?天地人合一,人是天地间的灵魂,人类穴居已有数千年,而今天的洞中苗寨仍然住在洞穴之中,是否他们把记录着祖祖辈辈许多故事的中洞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不得而知。”

转自搜狐

  本文的第一稿,我引用了这段文字作为结尾,并加上了这样一段感想:“可以得知的是,洞中的苗人肯定没有我们城市人的这些联想,他们生活在这块远离都市浮燥、没有外界的侵扰的世外桃园里,没有世俗间的勾心斗角,没有治安恐惧,一切都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我们眼中的贫苦,在他们的感受里,未必不是一种恬淡的的幸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焉?’”

转自搜狐

  一开始对这个结尾还算满意,但以后越看越觉得这些浮华词藻太过牵强甚至造作。贫困和闭塞固然不是耻辱,但也不值得把它渲染成远离浮燥的世外桃园去赞美。我们这种夹杂猎奇的目光,是不是太过娇情?

转自搜狐

  久久困顿于文章的结尾,突然记起离开中洞前,杨正学说的一段话:“政府正在帮洞里架电,有了电,就会有电视,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转自搜狐

  杨正学家所在的石板寨早已通电,那个村里的人早就通过电视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因此,石板寨出外打工、甚至搬迁他处的人大有人在。

转自搜狐

  洞中苗寨的人安于洞中的贫困,只是因为视野的狭窄和闭塞。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自然也就没有对比,无法心生改变的冲动。

转自搜狐

  世外桃园只存在于陶渊明的笔下。人类聚落如果不与现实社会接触、融合,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被淘汰出局是迟早的事。

转自搜狐

  杨正学坚持办教育,就是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知识,接触外界更多先进的东西。他虽然说不出,但心中肯定非常明白:他的学生们一定不会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坚守在这个闭塞的洞穴中。

转自搜狐

  是啊,要通电了,洞中苗民不光会看到电视,也许很快就会有电脑、电话,甚至会联接因特网......思绪一打开,这个话题就变得相当丰富多彩。

转自搜狐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个最后的穴居部落就会真正成为历史,这个都市人极度好奇的洞中苗寨,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而存世。   

  (注:有意捐助洞中小学的爱心人士,请直接与杨正学校长联系,通讯地址:550801贵州紫云县水塘镇中洞学校 杨正学校长收。亦可通过本刊转交,本刊地址:250011济南贡院墙根街2号 齐鲁周刊 ,电话:0531-6902004)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 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洞中苗寨(组图6)(05/02 20:08)
  • 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洞中苗寨(组图5)(05/02 20:07)
  • 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洞中苗寨(组图4)(05/02 20:05)
  • 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洞中苗寨(组图3)(05/02 20:03)
  • 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洞中苗寨(组图2)(05/02 20:00)
  • 系列报道二十六:走近古羌(组图4)(04/21 12:54)
  • 系列报道二十六:走近古羌(组图3)(04/21 12:51)
  • 系列报道二十六:走近古羌(组图2)(04/21 12:46)
  • 系列报道二十六:走近古羌(组图1)(04/21 12:42)


  •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精彩相册[男][女]
    活力社员[男][女]
    魅力情人[男][女]
    美女 天若有情
    帅哥 不帅照脸踢
    ·和弦铃声:
    原来的我 挥着翅膀的女孩
    ·疯狂音效:
    On…个头啊 翠花,接电话…
    订阅任何彩信服务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找老乡尽在激情老乡会
    ·攒魔法袜子拿圣诞礼物
    搜狐彩信最新推荐
    ·[] 眉飞色舞
    ·[] 厉鬼再现
    热门词:圣诞 林忆莲
    精彩订阅
    新闻资讯
    美国正式宣布萨达姆已被捕!

    订阅 焦点新闻,跟踪萨达姆被捕全程



    搜狐商城
    ·影视|中毒(终结骗)
    ·影视|赤裸的艺术
    ·音乐|莫文蔚《X》
    ·书籍|唐僧情史
    ·书籍|1元图书特卖场
    ·书籍|天不亮就分手
    更多...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