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实效图 杨建正摄 | 阿肯那顿国王头像 | 法老的金制凉鞋 | 图案精美的棺材 | 赫拉斯神的出行船 | 本报记者季颖
视点导读
昨天晚上,143个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悄悄乘专机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随后,警车开道、武警护送,车队向市中心绝尘而去……今天上午,隆重的欢迎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随着一只只包裹严密的木箱被打开,尊贵的“客人们”露出迷人的“面容”——原来,它们就是将在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古埃及国宝展》上亮相的143件古埃及文物。
此次《古埃及国宝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藏,也是埃及迄今为止在国外展览国宝最多的一次。10月18日起的一个月内,上海观众将有幸在上海展览中心“一睹芳容”。
旅游节的盛宴刚刚落幕,艺术节又将登场,这个秋天,上海人可以大饱眼福了。
三个月搞定两三年的事
源远流长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最悠久的埃及,其精美的古代文物一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等先后展出过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藏,中国有关方面近年来也多次与埃方商谈来华展览事宜,但都失之交臂。为了让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王冠”缀上最美的明珠,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工作人员和专家6月中旬西去开罗,开始了艰难的谈判。
中国人的执着和文明古国间的相互敬仰,使谈判出乎意料地迅速。3个月后,埃及国家博物馆和文化部、最高文物委员会与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达成协议。这是前所未有的胜利,据埃及有关人士介绍,以往任何一次出国展览,都需要两三年的谈判和准备。
请过来埃博“镇馆之宝”
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开出的展品目录,让埃方既感惊讶又感棘手。他们惊讶的是,中方竟对他们国宝“底细”了解如此透彻,“阿肯那顿国王头像”、“眼镜蛇”女神雕像、“拉美西斯二世的石碑”等不为外人所知的顶级珍藏均在目录中;他们棘手的是,这些国宝即使在埃及国内也几乎是不拿出来展览的收藏品,现在怎能运到万里之遥的中国公开展出?其中,重达数吨、被誉为埃博“镇馆之宝”的大理石雕“阿肯那顿国王头像”更是价值连城,收藏之后从未离开埃博半步。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埃方不知道,为使上海国际艺术节办出世界一流的水准,为使在沪举办的《古埃及国宝展》真正够得上顶尖水平,上海方面早已做足“功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寿福,这位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研究古埃及学9年的专家,不但参与了展品目录的制订,更直接几度飞赴开罗参加谈判。
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的诚意和专业精神打动了埃方,经过该国最高文物委员会专家的激烈讨论,最终,“阿肯那顿国王头像”获准率领“埃及国宝军团”驾临上海。
挑讲解员比挑模特严格
记者昨日在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大楼大堂内,看见金寿福教授在给几十名青年人上课。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项目部主任吕胜德告诉记者,那40位正听得入神的青年人,就是本次古埃及国宝展临时招募的讲解员。
“他们全是从复旦、交大这两所著名学府几百名报名者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志愿者,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而且外语水平高,对长相的要求也不低,所以我们开玩笑说‘比挑模特还严格’。”吕胜德继续说:“挑选出来后,我们请历史专家对志愿者们进行强化培训,务求每个人对所在展区的文物耳熟能详。这样,无论是上海观众还是外国朋友,都能听到最到位的介绍。”
布展凸现埃及古国原貌
不同凡响的展品自然需要不同凡响的布景作陪衬,艺术节组委会特意为《古埃及国宝展》的布展请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顶尖专家“度身定造”,总体突出3个字:有意境。
这是设计后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展厅效果图:上海展览中心西展馆门前,一座雄伟壮观的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雕像仿佛把人们拉回到公元前2000年的尼罗河畔。观众从金字塔旁的甬道走入展厅,也许立即就有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接着,迎面而来的是气势轩昂的台阶,台阶两侧肃立着6樽一人多高的古埃及侍卫像。拾级而上,展厅里幽深神秘的蓝光、黄光和绿光营造的世界似乎是个时空隧道,刹那间,三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就呈现在观众眼前。宫殿、寺庙、街市、坟茔……那个遥远而古老的国度在一件件文物的“编织”下,渐渐具体、渐渐清晰,仿佛触手可及,又仿佛镜花水月……
10月18日,《古埃及国宝展》正式开幕,读者们不妨自己到展馆内亲身体验充满神秘美感的“古埃及时空之旅”吧。
《古埃及国宝展》小贴士
一,展览共分5个部分:古埃及法老的服饰、职能和活动;古埃及官吏及社会地位;古埃及人日常生活、饮食、服装和娱乐;古埃及人的宗教世界;古埃及的丧葬习俗。
二,特别关注的文物:“阿肯那顿国王头像”,埃及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眼镜蛇”女神雕像,流失海外多年,近日才从美国回归埃及,其本国人尚未一睹“芳容”;“拉美西斯二世的石碑”、“普塔恩米亚小金字塔”、“娜英丽特王后雕像”等,埃博密藏精品,从未出国展览。
三,票价:成人50元,学生20元。从10月18日起至11月初,艺术节组委会与展览同期举行征文活动,让学生们在展览中上一堂“活的历史课”。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