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沙尘暴应该得到国际间的支持,应该在技术和资金上寻求周边国家、发达国家、国际组织、世界银行的支持与合作。”这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州水资源管理署高级环境科学家伍业钢博士为中国治理沙尘暴提出的一项建议。
近年来,中国遭受沙尘暴袭击的频率不断增加,影响和危害不断加剧,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就治理土地沙化议题征求了部分海外专家学者的建议。
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25年的伍业钢在分析了沙尘暴的起因后指出,中国有悠久的与沙漠抗争的历史,有很多成功的治沙先例,如宁夏柳杨堡乡上土沟村的沙区农民建立了一种家庭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生产模式,构造了沙区农民生态庄园的典范。这些成功的典范应在中国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
伍业钢还提出,中国要加强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和农业的研究,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保护水资源,加强对沙漠化形成和扩张规律的研究和监测,要科学地、适当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河江流地,同时开创新的产业,为当地居民的就业、生产、生活提供新的出路。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对策技术研究被列为中日环境保护合作研究项目的课题之一,已持续进行了近10年。日本筑波大学农林学系专家石敏俊作为日方成员之一一直参加这一合作研究项目。石敏俊在提出建议时指出,在农牧交错带应重视发展舍饲畜牧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耕地产出的农作物及其秸秆资源,也可以在耕地种植牧草,充分开发当地饲料资源,同时,舍饲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旱作农业提供有机肥料,改进地力再生产,为发展高效集约农业提供土地肥力条件。
澳大利亚澳华科技协会会长孙君泓则为中国治理沙尘暴推荐了一种治沙固沙的优良地被植物———马蔺。
他指出,马蔺生命力极其旺盛,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更新能力和极快的生长速度,具有耐践踏、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管理简单粗放、维护费用低等诸多优点。由于马蔺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这种植物不仅可以在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以及盐碱地植被改良中应用,还可以在公路护坡和堤坝坡绿化以及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面积应用。另外,马蔺的花、种子和根还均可入药,具有良好的药用经济价值。孙君泓认为,马蔺在治理水土流失、自然植被改良等生态工程建设中将有广阔的前景。
朱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