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帝国野心”为什么执意要拿伊拉克开刀呢?概括来说就是:美国试图挟反恐之余威,以推翻萨达姆为契机。彻底改组中东政治面貌。独霸“三洲五海”交汇之地中东,独占“世界石油宝库”进而掌控全世界。 独霸“三洲五海”交汇之地 伊拉克所处的中东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位于东半球的中心附近,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汇处,又被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所环绕,因此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此外,中东地区拥有许多重要海峡,是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亚洲、东方和西方的咽喉要道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美日欧等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主要就依赖波斯湾经霍尔木海峡的通道进行运输,因为有“石油海峡”之称。 正是因为中东是世界上的战略要冲,陆海空交通枢纽,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因此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各之地,被列强视为称霸世界而必须要首先占领的关键地区。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该中东并入版图;公元11世纪,罗马教皇发动“十字军东征”,以夺取被异教徒控制的中东;公元13-14世纪蒙古帝国的铁骑征伐中东;16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中东;到19世纪末2世纪初,中东地区各国相继沦为英法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在中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美国人看来,中东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而且又位于欧洲的侧翼,是北约防御力量较薄弱的“软腹部”地区,是美国两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战略的中国环节。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都认为,无论是军事的或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东都是“美国、欧洲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生存的基石”。为保证美国在该区能源基地的安全、油路的畅通和欧洲侧翼的稳定,美国必须利用其所有的力量、手段来获得这一地方,早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抛出了“艾森毫维尔主义”,以便加强对中东的军事和经济渗透,为此成立了中央条约组织,并加强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援,将其作为美在该地区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主要战略支柱。同时,美国竭力阻止苏联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渗透,因为一旦苏联控制了波斯湾,不仅控制了西方国家燃料库和海上运输线,而且可形成对欧洲的钳形包围。因此,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迅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声称:“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 将被视为对美国重大利益的攻击,对于这种攻击,将采取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其中包括使用军事力量。”卡特总统下令组建了一支“快速部署部队”,以保护海湾石油航道的安全。后面,里根总统将其升格为中央司令部,以加强对中东及周边地区的军事控制。1986年2月美国里根政府宣布,为了确保美国对世界主要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控制,以便保证对美国及其欧洲和远东盟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洋战略交通线的安全,并扼制前苏联,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16个海上咽喉要道。而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便被纳入其中。 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努力谋求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和独揽中东和平事务。美国认为伊拉克和伊朗是其在中东的最大威胁,因为这两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的不仅长期反美,动辄使用“石油武器”相要挟,而且它们有当海湾霸主的野心,而这是美绝对不能容忍的。“9.11”为美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希望借反恐“东风”推翻萨达姆政权,剪除美在海湾的一个心腹大患。而且如果先把最弱的伊拉克打掉,便可完成对伊朗的军事包围,如果伊朗仍旧“不识时务”美国便如法炮制,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从在土耳其、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中亚国家的军事基地以及游戈在波斯湾的军舰向伊朗发动进攻。理由?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在伊朗,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压制人民、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为恐怖分子提供援助的政府。 独占“世界石油宝库” 作为当今世界能源主体的石油,对工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被人们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主要目标。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及俄罗斯政府对车臣分离主义武装的坚决镇压不都是为了石油呢?难怪有人说:“许多地面上进行的战争,起因都是地下的石油。” 中东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一千多亿吨,其中中东的储量就达七百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0%。中东的石油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4%,销售量约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产量高、油质好、油层浅、易于开采,而且中东各国的油田离海近,便于运输,而不像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油田位于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必须修建漫长的输油管道,另外中东地区的石油开采成本很低,每桶仅为2-4美元。因此,质优价廉的中东石油对石油消费国来说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目前欧洲进口石油中的60%、日本80%以上都来自中东。据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消费的石油一半以上将来自中东,因此,“谁拥有中东石油,谁就拥有世界。”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原油进口国,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年进口原油近5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的近1/3。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10年,美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将达70%,因此确保能源供应历来是美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的40%,因此在1974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中,美国经济遭受到沉重打击。随后虽然美国不断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但2001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仍占到美国全部石油消费量的28.6%。据美国有关机构的估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东地区对美国的石油需求仍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获取石油一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首要战略目标。而推翻萨达姆政权则无疑有利于美国控制中东的石油。 首先,获取伊拉克的石油。伊拉克有着令人垂涎的石油财富,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120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11%,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据世界第二。伊拉克为了报复美国的封锁,不断发展与俄罗斯、法国等国的经贸联系,与这些国家的公司签署石油开发协议,惟独将美国公司排斥的在外。而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国势必在伊新政府中起主导作用,美国石油公司便可长驱直入,并能得到伊拉克石油开采的优先权。到那时伊拉克就会成为美国“最安全的石油源泉”。而且,随着大量伊拉克事业涌入国际市场,油价必将不断下跌,这无疑会加快美国经济复苏。 其次,削弱沙特对石油价格的主导权。沙特阿拉伯是全球头号石油生产国,而且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全球1/4已探明石油蕴藏量)。沙特阿拉伯也是全球头号石油消费国--美国的第一大石油供应国,每天向美国提供170万桶原油,占美国总进口的20%左右。同时,有关沙特需要美国的军事援助和保护,因此长期以来双方存在着一种战略依存关系。但是“9.11恐怖事件后,美沙关系明显恶化。不仅被美方指成为“9.11”事件幕后黑手的本.拉登是沙特富商,而且19名劫机嫌疑犯中有15人是沙特人。沙特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国家之一。另外,在美军基地的使用上,两国也存在分歧。因此近来,每个与沙特的关系一直龃龉不断。美国军方和石油产业界认为,如果能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储备,不仅可以使美国摆脱对沙特阿拉伯的依赖,而且能削弱由沙特阿拉伯所主导的欧佩克控制油价的能力,从而使美国获得未来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主导权并主宰新世纪的石油价格。 再次,对其他大国形成牵制。由于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都是能源消费大国。所需石油大部分依赖进口,比如,西欧和日本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度分别为60%和99%。而中东、中亚是当今世界最主要两大石油供应基地,因为可以说如果控制了中东和中亚,也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美国分别利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驻军中东和中亚的战略目标,如果美国能够成功推翻萨达姆政权,必能加强对中东的控制。这样美国不仅可以进一步确保自身的能源安全,并可以对其他大国形成巨大的牵制,将来不管是盟国,还是被美国视为“潜在对手”的国家都将不得不听命于美国。这是法德等美国的欧洲盟友强烈反对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单独对伊动武的真正原因。 俄罗斯虽然不依赖中东的石油。但它在中东拥有大量的现实经济利益。首先,伊拉克累计共拖欠前苏联约80亿美元的债务,伊方承诺在联合国接触对伊制裁之后偿还给俄罗斯。其次,俄罗斯与巴格达签署数十亿美元的石油合同。据报道,伊境内目前出产石油的油田有73处。已经在采油的有24处,全部由俄罗斯公司负责,伊官方表示未采油的也将由俄罗斯开采,俄罗斯领导人十分担心一旦美国对伊动武,并在战后建立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政权,不仅伊拉克欠俄罗斯的巨额债务可能随之“泡汤”,而且俄罗斯此前与伊签订的多项石油开采合同也可能会被西方石油公司夺走。 此外,俄罗斯作为当今世界主要产油国,在其财政收入中,税收的40%来源于石油。所以,俄罗斯非常担心,萨达姆倒台后,联合国会接触对伊的制裁,这个海湾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下跌,这将沉重打击俄罗斯在石油出口带动下的经济。据有关报道,如果联合国解除对伊的封锁,伊拉克的石油日产量到2010年有望达到800万桶,国际油价将大幅走低。而国际油价每下跌6美元,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将下降一半。如果油价跌到13美元以下,俄罗斯所有的石油公司都将亏损,而如果油价降到每桶7至8美元,甚至更低,俄罗斯的采油业将彻底破产,俄罗斯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这便是莫斯科对爆发新的海湾战争表示担忧的主要原因。 拿下伊拉克,救活中东一盘棋 根据2002年10月11日《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甚至在巴格达发生政变、萨达姆下台的情况下,美军仍然准备进驻伊拉克。也就是说,布什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换掉萨达姆,扶植反对派上台,或摧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位牛仔总统对伊拉克的设计是,以美国的军事占领,打造阿拉伯世界的第一个民主国家。中央情报局前局长渣詹姆斯.伍尔西指出,“这是一个改变阿拉伯世界面貌的黄金机会就像我们二战后在德国所做的一切改变了中欧和东欧的面貌一样。”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他认为代价不算高。“85年前,当我们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时有8个或10个民主国家。现在有120个左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一半民主了;20多个非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也有一半是;我们有整个欧洲,除了白俄罗斯和短期内的部分巴尔干。如果你回顾这不到一世纪内发生的事,那么让阿拉伯世界和伊拉克移往同一方向,看上去就不是很可怕了,……这是办得到的。” 自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开始全面主导中东事务,试图在这里建立一种“美国治下的和平”。为此,老布什和克林顿两届政府推行了一整套全面的中东政策。在阿以问题上,以1992年马德里中东和会为框架,美国大力推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实现全面和解。在安全问题上,以美国的军事存在为核心,以与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的盟友关系为支柱,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中东安全体系。与此同时,对伊拉克和伊朗实现“双重遏制”政策。 然而,在阿以争端问题上,尽管包括总统、国务卿在内的高级官员在这里进行了上百次的穿梭访问,敦促阿以进行了十多轮的谈判,但总体来说进展十分有限。更为糟糕的是,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双方不仅没有实现和解,还再次陷入了几乎无法中止的“暴力循环”。在构建完全体系方法,美国与其阿拉伯盟友的分歧在不断扩大。例如,在沙特,民众反对美国军事存在的呼声不断提高,出现了针对美军的恐怖活动。在对待伊拉克的问题上,1998年,沙特、阿联酋、巴林等国拒绝对美国空袭伊拉克提供基地,海湾战争期间的反伊联盟出现了分裂。在对伊遏制问题上,尽管美国通过“禁飞区”、空中打击、武器核查以及对伊制裁试图推翻萨达姆,但是,萨达姆政权的寿命似乎比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长,它敌视美国的政策也没有任何改变。更让美国人气馁和“疑惑不解”的是,尽管美国在这一地区投入了庞大的政治、外交和经济资源,但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主要出自这一地区。可以这么说。“9.11”事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表明,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遭到了失败。 “9.11”之后,面对这种日益感到“夹生”的局面,美国开始进行全面的反思。许多保守派认为,安全美国的标准,实际上像沙特、埃及、叙利亚以及海湾的阿拉伯国家“不配”做美国的盟友,这些国家不是“专制、独裁”,就是“王权当道”,它们对内都实行“压制政策”,美国与这些国家结盟,实际上把这些政权与国内民众的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而中东和平之所以不能取得进展,主要是这些阿拉伯国家从中作梗,因为这些政权“害怕”一旦阿以实现和解,他们就失去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矛盾的渠道。同时,这些国家利用与美国的盟友关系,缕缕对美国在这里的政策加以羁绊。而更为严重的是,其中的一些国家已经成为“恐怖之源”,“基地”组织的成员不是沙特人,就是埃及人,他们的经费也主要来自这样一些国家。为此,美国在这里“最好”的选择应当是,重起灶,另开张,,将这种“夹生”的局面推倒重来,运用自己的实力另建一套“新秩序”。而对伊动武可以说是这一战构想的枢纽。 不论从占率地位、面积、人口和资源上看,伊拉克都是中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家。如果能够拔掉萨达姆这个“钉子”,不仅能够消灭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一个主要敌人,而且能够通过战后重建以美国自己的方式全面塑造意一个“新的”、“民主的”伊拉克,这样一个伊拉克可以成为美国在这一地区新的战略支点,发挥辐射作用,推动整个地区的政治变革,进而达到全面改造中东的目的。正如美国的一位保守派思想家所说的那样,“推翻萨达姆是为建立民主而战。过去美国通过对德国、日本的占领,出色地使民主在那里扎下了根。现在美国同样可以这样做。只有推翻萨达姆政权,阿拉伯世界才有可能建立民主制度。处于沙特、约旦、埃及等专制政权下的阿拉伯世界才可能点燃希望的火种。只要美国的决心不变,中东那些机会主义者就会与美国合作。美国要在真整个中东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建立民主,这是美国作为自由帝国的义务,美国要建立世界新秩序。” 事实上,在“9.11事件后不久,美国政府内部就开始了这一酝酿,认为这才是在中东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治本之策。但是,由于当时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需要阿拉伯和伊拉克世界的配合,美国才没有对外声张。随着阿富汗战事进展顺利,美国在反恐行动中单极地将这一战略付诸实施,并在一系列行动中日益清楚地透露出这样的设想。 例如,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美国更加不顾及阿拉伯国家的立场,进一步偏袒以色列,甚至否认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中的领先地位。布什不但要求阿拉法特镇压自杀攻击组织,其要求他实行民主改革。而对美国的一些阿拉伯盟友则采取一种日渐疏远的政策。最近披露的一份美国国防部内部报告认为,沙特奉行的政策已对美国在这里发挥领导作用构成了障碍。沙特统治集团内部与“基地”组织在内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特是美国的“敌人”而不是盟友,所有这些与布什的“邪恶轴心说”以及美国对伊动武不断升高的调门结合在一起,美国想在中东地区重新洗牌的战略企图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