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我国20世纪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的时期之一,但尚未超过20世纪20至40年代。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其中西北(陕、甘、宁、新)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降水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尤其如此。这意味着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去冬今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其中东北、华北、黄淮、江淮中部、江南东部等地偏高2℃—4℃。2001-2002年的冬季为近40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天(第一个为1998-1999年冬季)。去冬今春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华北中南部、东北西南部偏少5—9成,华北、东北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北方地区出现了10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沙尘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不同的社会经济假设(如人口增长速率、经济发展速度、社会进步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对应着不同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水平。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工业化前的280ppm上升到2100年的540-970ppm。
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以及不同的排放水平,对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的2—10倍。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但大部分年平均降水增加的区域很可能同时出现大的年际变化。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米,各个区域的上升值将有较大的差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的发生频率会增加。
我国科学家的预测表明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到2030年,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我国不少地区降水也将增加,东南沿海的增加值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变干的趋势,华北和东北南部继续变干。即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从现在起稳定下来,变暖的趋势还要继续几十年。
由于目前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有限,这些预测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丁一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