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者见到光明前的那一刻 图/本报记者 韩一鸣 | 由于当地医院的手术台与医疗队带去的显微手术设备不匹配,医护人员只得临时找来两张单人床,但高度又不够,于是在每个床脚下垫上了木块。 图/本报记者 韩一鸣 | 小罗布眼里流出一滴晶莹剔透的泪珠。他看到了光。 图/本报记者 韩一鸣 他慢慢睁开眼,两颗黑亮的眸子兴奋地追逐着手电筒的光束左右移动 光明降临 文/本报记者 郭光东 图/本报记者 韩一鸣 这是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配着长长的眼睫毛和白皙的小圆脸,你无法不为之心动。但是,当你直视这双眼睛———这双不能回视你的眼睛———时,会隐隐看出它们并非“明眸”,一对白白的、稍显混浊的圆点正好“镶嵌”在眸子的中央。 8个月大的罗布次仁,这双眼睛的主人,这个家住拉萨、多次“见”过布达拉宫却从来不知布达拉宫有多大、有几种颜色的男婴,患有先天性白内障。 此刻,9月4日晚9时13分,一进手术室就开始大哭的他,大概已经哭累了,正抽泣着躺在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手术台上。 手术室外,一直贴着玻璃门向里张望的父母, 听到哭声渐息后,稍稍离开玻璃门。妈妈扎西央宗说:罗布平时靠听声音辨别我们在不在他身边,要是不在,他会哭的。 晚9时14分,麻醉师开始注射全身麻醉药剂,此前忙碌了好一阵的护士们已固定好了罗布的小身体,安上了心电监护仪,插上了氧气管,并开始输液。这一切,对普通的白内障手术都不是必需的,罗布太小了,手术风险非同一般。 从9月1日起,中国深圳南山区狮子会赴西藏白内障复明手术联合医疗队已为数十位患白内障的藏民做了免费复明手术。极高的海拔、稀薄的氧气、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以及常年的风沙侵蚀,西藏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也成了白内障病患的高发地带。但是,在这数十起手术中,罗布无疑是最特殊的:先天失明,而且年龄还不到1岁。 此前,罗布的父母曾带着孩子向多家医院和多个国际国内进藏医疗队求医,但都被以“孩子太小,现在手术风险太大”的理由回绝。9月1日那天,罗布的父母怀抱一线希望,与来自那曲、林芝、山南、拉萨等地的中老年患者一起排队,等候深圳医疗队的术前检查。当医生说出同样的理由后,父亲阿春竟“扑通”跪倒在地。 医生们心软了。毕竟6至12个月是婴儿视网膜黄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视力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手术太晚,眼球受不到光刺激,视功能就不能及时发育,将造成终生失明。来自深圳武警医院的眼科医生王元贵说:我从没做过患者年龄这么小的手术,但如果这次放弃,离开西藏我也会不安心的。 晚上9时27分,小罗布“睡”着了。主刀医师王元贵拿起装有麻醉剂的注射器,实施眼部局麻。针头刺进小罗布白净、稚嫩的眼帘,鲜红的血立即渗出。在显微手术仪的灯光直射下,红白对比异常刺眼。一旁的一位护士不忍目视,扭过头去。 心电监护仪的显示屏上,线条呈波浪状平稳地滑过。 时针指向晚上9时42分,小罗布的右眼白内障晶体取出,用时10分钟。原来像蒙了一层白纱的眸子黑亮了。 晚上9时54分,左眼白内障也成功摘除。 这时,一位护士跑出手术室,向门外高喊:“手术成功了!” 一刻也没离开过手术室门外的小罗布父母再也克制不住,顿时泣不成声。父亲阿春说:佛祖保佑!感谢医疗队给我们送来福音! 9月5日晚,术后的小罗布该换纱布了。纱布徐徐揭开,小罗布慢慢睁开眼,生平第一次见到光,两个黑亮的眸子兴奋地追逐着手电筒的光束左右移动。看来,手术真的成功了。 可是,当护士用新换的纱布再次蒙住他的眼睛时,小罗布突然大哭起来,一双小手用力撕扯着。他再也不愿回到原来的那个黑暗世界去了!无奈,医生依了他,让护士取下纱布。妈妈扎西央宗噙着眼泪,向改变了儿子一生命运的远方客人敬献哈达。 截止到9月7日,医疗队做完了前来求治的96例白内障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是来自山南地区的洛桑丹增,87岁;最小的就是罗布了。 当被问及狮子会的白内障医疗队为何以“视觉第一”为活动主题时,会员余细凤解释:对于残疾来说,没有什么比失明更可怕的了,想想看,如果罗布永远无法看到他生活的这个世界,无法看到西藏蓝得让人心醉的天空,无法看到亲人的模样,而且不管拿到任何东西,都只能靠那两只小手反复摸熟,那对他和他的家人而言,将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 本次义诊费用由狮子会会员及社会人士认捐,医疗队由南山、蛇口、南油、鹏城、深圳湾5个狮子会联合组成。医疗队的领队吴海宁表示,失明是导致患者家庭贫困的根源,深圳南山区狮子会将把“光明行动”作为他们慈善服务的品牌,让更多的人见到这个可爱的世界,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家庭摆脱贫困。 由于年龄过小,眼球尚在发育,罗布暂时还不能植入人工晶体,现在还是一双远视眼。不过,医疗队留了两只人工晶体给罗布,等到了两三岁后,医疗队再来西藏时给他装上。那个时候,小罗布将不仅能远远地看清大昭寺金顶上的挂铃,也将能开始学识字了。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