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达姆身藏地堡遇克星 美军拥有“掩体粉碎机”
| ![](https://photo.sohu.com/64/72/Img203597264.gif) |
| |
2003年1月10日02:10 东方网-新闻晨报
| |
|
美国广播公司1月8日播发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上世纪80年代所构筑的地下“宫殿”。凭借这一先进的地下工程,萨达姆曾在1991 年海湾战争中成功顶住多国部队导弹的袭击。眼看新的海湾战争即将爆发,这座“地堡”是否还能保佑萨达姆平安无恙?
1991 年海湾战争第一夜,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曾发射三枚巡航导弹,袭击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内的一处会议中心大楼。被导弹击中后,会议中心立时变成一座废墟。然而,人们怎样也不会想到,多国部队那次袭击的真正目标并非这座矗立市中心的醒目大楼,而是深藏楼下的“萨达姆指挥中心”。
据一名参与掩体建造并在袭击后检查过掩体的南斯拉夫专家近日透露,遭受袭击时,萨达姆指挥中心只是轻微摇晃了几下,内部所有设施均毫发无伤。指挥中心就这样令人惊愕地躲过了一次“必死无疑”的劫难。
这位专家称,该地下掩体最多能够承受2000 公斤 TNT 炸药的轰炸及两公里之外的核弹袭击。在遭遇常规武器袭击时,这一掩体能够保证萨达姆以及其随行人员在里面安然生活30天。就算遭遇核武器袭击,它也能保证他们在里面生活5天的时间。
萨达姆建造掩体的想法是受南斯拉夫前总统铁托的影响。1976 年,时任伊拉克副总统的萨达姆前往南斯拉夫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参观了铁托的地下掩体。自此以后,萨达姆就有了为自己建造地下宫殿的念头。1979 年当上伊拉克总统后,他开始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
应萨达姆的要求,铁托将负责建造地下掩体的原班人马派往伊拉克,为萨达姆建一个微缩版。
这些工程人员经过现场考察后决定,先建一个约4.8米厚的混凝土屋顶,然后再构筑掩体其它的部分。
这位专家形容说:“当你从空中望去时,你将看到一个50米宽90米长、像足球场一样的大屋顶。”据他称,建造16英尺厚的屋顶是一个很大工程,将这个重达4500 吨的巨型屋顶架起来就更困难了。据说,萨达姆本人还到现场目睹了“封顶”工程。
为掩人耳目,工程人员在这一巨型屋顶的上面修建了会议中心。其它所有的掩体建造工作都是在会议中心的地下进行的。建成的掩体共有六面,全部由混凝土建造而成。为应对突袭及地震,屋顶上还建有专门的减震层。在掩体的下方,为固定地基,工程人员还修建了一排钢铁架。
这一掩体80年代开始建造,1990 年彻底完工。在这个庞大的地下指挥中心,萨达姆配制了欧美国家研制的各种先进设备。据这位专家透露,指挥中心设有专门的“指挥区”,里面配备着先进的通讯系统,其中一个系统还是由全球著名的电子集团、法国的汤姆森公司生产的。“指挥区”内还装有美国生产的电子安全系统,以防被敌人监视。
技术区”设有专用的发电厂,还存储大量燃料和水。为保证空气和水免遭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的污染,“卫生区”内还专门备有过滤装置。另外,掩体内还装有可预防常规性武器进攻的防爆门。
但萨达姆的“地下宫殿”有一处不如人意的地方:掩体内仅设有两个出口。该专家称,这可能是萨达姆地堡的致命伤。
据他介绍,一旦美英战机攻击了掩体的一个出口,躲在掩体内的人就只能在里面呆90个小时。过了这90个小时,掩体就可能发生轰塌,将里面的人全部活埋。
另外,该指挥中心可以令各类常规武器望而却步,但对美军最新的“掩体粉碎机”(E GBU - 28 型智能型超级炸弹)可能作用不大。该炸弹是海湾战争的产物,采用激光制导方式,重量约2270 公斤,弹头具备穿甲、高爆和粉碎三种功能。据炸弹投掷试验证明,“掩体粉碎机”可穿透6米左右的钢筋水泥工事和约30米厚的土地。其爆炸半径超过9.2公里,堪称超级炸弹。
这位专家肯定地说:“掩体并非坚不可摧,三个激光制导的“掩体粉碎机”就能搞定!”
张婧婧孙玉庆(中国日报特稿)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