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连续追踪的“中华鲟”上餐桌事件在市民中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仅靠舆论监督显然是不够的,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在批评教育之后,一句简单的“撤不撤无所谓”让事情有了“转机”。鲟鱼依旧未能摆脱成为盘中餐的厄运,鱼贩们经历曝光的惶恐后,脸上重又浮现了放松的笑容。在记者感到深深的无奈的背后,又反映出了更深层的问题。 首先是市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知识与意识表现得参差不齐,举报酒楼卖鲟鱼的是市民,酒楼里饱餐国家级保护动物的也是市民。酒楼老板告诉记者:“哪里知道是受保护的呢?”鱼贩子在接受检查时理直气壮地嚷着:“我们做的可是‘合法生意’。” 如果说市民们的保护意识欠缺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表现出的无所谓的态度就让人不可思议了。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原“以为”等来了“救星”,没想到在苦苦挣扎等待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救星”与“刽子手”握手后渐行渐远。 我们有理由期待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加强执法力度。因为看似稍稍地退一步,却会使更多类似鲟鱼的野生动物成为盘中餐。李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