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ages/c.gif) |
圆了51载“户籍梦” 冯老汉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21日14:40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nimages/c.gif) |
|
新华网烟台9月21日电(耿世良海杰)为了一本薄薄的“户口簿”,山东省莱阳市古柳街道办事处冯家疃村的冯侗荣,从21岁的小伙子,熬成了72岁的垂暮老人。
9月7日一大早,莱阳市公安局户籍科和古柳分局的民警赶到老人家里,把一个崭新的户口簿交到老人的手中。在莱阳当了50多年“黑户”的冯老汉,从此成了当地正式的在籍人员。
跨越了51年的户籍长梦一朝梦圆,冯老汉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还乡游子竟成“黑户”
冯侗荣,1931年生于莱阳市冯家疃村。他11岁时,父亲去世了。为了维持生计,和当年许多家庭一样,他和母亲、姐姐一起“闯关东”,到黑龙江省尚志市新光乡三胜村落了户。
光阴似水,一晃9年过去了,长大成人的冯侗荣越来越思念家乡,决定踏上返乡的路程。1952年春天,思乡心切的冯侗荣携老母回到了冯家疃村,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将户口从东北迁回老家的申请。
令冯侗荣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迁移户口的申请,却由于不符合当时的农业户口“三投靠”政策,而一下子搁置了51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冯侗荣这个原本土生土长的冯家疃人,变成了不在户籍的“黑户”。
在东北和山东间漂泊
由于不能把户口迁回原籍,冯侗荣像空中飞扬的“蒲公英”一样,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漂泊者。
“他这50多年真是历尽了艰辛,实在不容易啊。”冯家疃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
在那个年代,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户籍制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当地户籍的冯侗荣的生活非常艰难:各种票证发不到手,种地也受到种种限制,就是到邮局接收个包裹等也要受阻。
为了争回自己的权利,50多年来冯侗荣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多次找到黑龙江和山东两地有关部门,要求解决他个人户籍的迁移问题。但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铁板一块”,丝毫没有通融的余地,他的奔波一直没有结果。
在原籍没有取得户口的冯侗荣,无奈地过起了在莱阳和尚志之间的“飘荡”生活。据老人回忆,这些年他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原籍过不下去了,就回到东北;在尚志住一段时间再回莱阳。
51年间,冯侗荣在东北和山东之间奔波的次数,连自己也记不清了。他大略算了算说:“起码15次是有了。”
户籍解冻梦终圆
在做了51年的“黑户”之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让冯老汉的户籍难题迎来了重大转机。
近年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今年7月,户籍制度改革再传佳音。烟台市对有关户口审批事项问题作出新规定,其中一条提出,“省外迁入人员不局限于三投靠人员,与本省人员一样实行条件准入制。”
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莱阳市公安局户籍科和古柳分局的同志立即与冯老汉取得了联系,并马上为冯老汉办好了落户手续,使冯老汉成为新规定实施后莱阳市受益的第一人。
拿着崭新的户口簿,冯老汉多年的夙愿终于得偿。如今,冯侗荣已被村里确定为“五保户”。每年村里不仅供给他粮食,而且还发给他1200多元钱的零花钱,一旦生病,费用也由村里出。这位年过七旬无儿无女的老人,终于在垂暮之年享受到了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甘甜。 |
|
![](/print/c.gif)
|
![](/print/c.gif) |
|
|
|
![](/print/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