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报道员贾迈勒自述:我在巴格达报道战争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4月03日10:22 新华网 |
|
|
新华网4月3日消息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一个阿拉伯人的名字越来越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悉,新华网4月3日消息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一个阿拉伯人的名字越来越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悉,他枪了美对伊拉克开战的第一条消息,他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几乎天天见诸中国媒体。他就是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报道员贾迈勒·艾哈迈德。以下是贾迈勒对新华社记者王波的口述:
3月20日凌晨5点,天没有亮,我还没有睡熟。由于一直担心美国会在这一两天深夜发起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所以整夜都是在半梦半醒之中。刚进入梦乡,一声凄厉的空袭警报打破了巴格达黎明前的宁静,也将我从梦中惊醒。我意识到一直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了!顾不上穿衣服,立即从床上蹿了起来,飞快跑到位于隔壁的办公室,抄起海事卫星电话,用几乎颤抖的声音向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阿文编辑部主任刘顺先生报告:“巴格达响起警报声。”这是我发出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第一条消息。第一时间报道战争爆发
紧接着,我又听到了猛烈的防空炮火声,伴随着的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我又拿起电话,向开罗发出快讯:“巴格达响起爆炸声,美国对伊拉克开战。”随后,新华社用7种文字向世界发出了消息,成为第一家播发战争开始消息的媒体,时效超过了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和CNN等世界知名媒体。
后来得知,有些西方媒体对于新华社在这次报道中抢了先,非常沮丧。他们竟打电话质问新华社:“你们的记者不是都撤离了伊拉克吗,怎么还从巴格达发出了消息?”
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前两天,出于安全考虑,巴格达分社的中国记者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官员一同撤离这里,前往约旦首都安曼待命。在巴格达的西方媒体对此大肆炒作。他们报道说,中国人为躲避战火,纷纷离开伊拉克。但他们不知道,新华社为了在这场战争报道中打一场漂亮仗,在半年前就已开始了周密的准备和策划。
作为参加过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老兵,我从爆炸声中断定美国的导弹击中了地面目标。为了确定爆炸的具体方位,我赶忙爬上分社楼顶观望。由于分社周围有高大的椰枣树和建筑物遮挡,我的视线最远只能达到离分社不远的行人稀少的街道和巍然耸立、高120米的巴格达标志性建筑————萨达姆塔。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这个当时只有70多米的塔被多国部队的导弹炸毁。四年以后,萨达姆在原地建了一个比这个更高的塔,以显示对美英军队的蔑视。
在无法确认遭到空袭的准确地点后,我又返回办公室,打开电视机。伊拉克国家电视台也正在播发紧急消息,主持人一脸严肃地宣布:“邪恶的敌人已经向我们发起了进攻,他们的飞机轰炸了巴格达郊区的民用设施。”电视台号召勇敢的伊拉克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为保卫国家而战!
我紧接着又投入对战争的后续报道中,《伊拉克要求联合国制止美国侵略》、《战火下的巴格达》、《巴格达准备好打巷战》等一篇篇稿件从我有些颤抖的手中诞生。在开战的头两天,我几乎没有睡觉。好在妻子在身边,她还能为我做饭和照顾受到惊吓的3个孩子。 作为一名记者,在这样一场全世界媒体都关注和拼抢的战争报道中,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新华社领导对我非常信任,给了我这样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紧张的是我这是第一次在没有中国记者的情况下独立作战。我很担心,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在和西方大媒体拼抢过程中落在他们后面,辜负中国同事们的信任。 幸运的是,我的劳动得到了新华社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开战的第三天,精通阿拉伯语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吴毅宏先生打电话对我说:“新华社领导决定授予在第一时间报道战争开始消息的贾迈勒‘社长、总编辑奖’,奖金1000美元。” 我听到消息后非常振奋!并不仅仅因为这1000美元。1000美元对于一个遭受了十几年经济制裁的伊拉克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这相当于一个伊拉克政府公务员5年的工资总和。我更看重的是中国人对我的尊重、关心和体贴!同时,我也深深感动于中国媒体努力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王波告诉我,我是新华社第一位特聘的外国战地记者,也是第一位受到新华社社长和总编辑嘉奖的外国战地记者。从士兵到战地记者
我出生在伊拉克南部最大城市巴士拉,也就是现在美英部队屡攻不克的那座城市。1980年从巴格达管理学院统计专业毕业后,应召参加了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开始给我定的服役期是21个月,但是由于敌我实力不相上下,战争持续了8年,所以直到1989年我才解甲归田。在战争中,我服务于伊拉克防空部队的一个雷达探测营,从事的是技术工作。 可 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我又被召进部队参加对科威特的战争。四天以后,我随伊拉克部队进入科威特境内,防守靠近艾哈迈迪港的一个工业区。我没有进入科威特城,更没有犯下过杀人的罪行,所以现在我可以踏踏实实地活着。 战争结束后,我回到位于巴格达西区的家。在附近的一条街上开了一个卖汽车配件的小店铺,生意还不错,这给了我信心,促使我扩大经营。我又开了一家塑料制品加工厂。虽然在生意场上一路顺风,但觉得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一边经商,一边在伊拉克最高学府———穆丝坦斯里亚大学攻读英语翻译专业。真好像是真主的安排,就是这份专业使我同新华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9月,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招聘英语翻译。可能是由于我刚毕业不久,水平还达不到工作要求,只干了一个月就被解雇了。我并没有灰心,又在伊拉克石油部找了一份跟外语没有关系的工作,但同时我还在坚持学习英语。
一年以后,也就是伊拉克危机越发严重的时候,美国频频威胁对伊拉克动武,我又到了巴格达分社,这次我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干到现在,而且不再是翻译,是记者!这不能不感谢我的中国同事们,他们耐心地从新闻的最基础知识教起,教我如何写消息和进行采访。同时,他们还带着我参加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随联合国人员进行武器核查;进外交部、闯机场、飞车追赶核查人员。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我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已经可以独立地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稿。而且,这些采访活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甚至进入了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一个萨达姆官邸。如果不是以记者的身份,我可能一辈子也进不去。但遗憾的是,这个官邸已经不复存在了———在美军对巴格达的第一轮轰炸中成了废墟。战争只会给百姓造成伤亡
美国一直声称,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将伊拉克老百姓从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但在我看来,战争只会给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造成伤亡,丧失亲人的痛苦要比任何伤害都大。 伊拉克军方已经为战争作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但这恐怕并不能改变战局,只会延长美军对巴格达围困的时间。看起来,伊拉克部队将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抵抗越顽强,越会引来美英联军对包括巴格达在内伊拉克主要城市更加猛烈的轰炸。 这两天,我们已经看到了,巴格达平民的伤亡数字在上升,一幕接一幕的惨剧正在上演!巴格达西北郊的自由市场被炸,南郊的住宅区和我的母校穆丝坦斯里亚大学也成了空袭目标。 我的家庭同千千万万伊拉克家庭一样正遭受战争的苦难,所有的人都处于惊恐之中,他们不知道哪一天也会成为受害者。为了保护我的家人,我把他们接到了分社住。因为每次爆炸发生后,我的孩子都被巨大的爆炸声吓哭,如果有我在,他们感觉心里踏实点。妻子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帮助我工作。她说,忙起来可以暂时忘掉恐惧。 我的大儿子沙拉夫,9岁,上小学3年级,在战争面前表现得非常勇敢,像一个小男子汉!但是,8岁的小儿子艾斯尔和5岁的女儿拉尼娅就非常害怕,一听到爆炸,就往我怀里钻,我没有办法,只能安慰他们:“没有关系,爆炸发生在很远的地方,你们不用怕。” 而安慰我的人是新华社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几乎每天都打电话,询问我和家人的安全情况,尽力为我解决一切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我因此也备受鼓舞,并对完成下一阶段可能更加艰苦和危险的报道任务充满信心,因为我不仅有家人的支持,更有强大的中国媒体作后盾。(完)是他枪发了美对伊拉克开战的第一条消息,他关于伊拉克战争情况的报道几乎天天见诸中国媒体。他就是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报道员贾迈勒·艾哈迈德。以下是贾迈勒对新华社记者王波的口述:
3月20日凌晨5点,天没有亮,我还没有睡熟。由于一直担心美国会在这一两天深夜发起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所以整夜都是在半梦半醒之中。刚进入梦乡,一声凄厉的空袭警报打破了巴格达黎明前的宁静,也将我从梦中惊醒。我意识到一直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了!顾不上穿衣服,立即从床上蹿了起来,飞快跑到位于隔壁的办公室,抄起海事卫星电话,用几乎颤抖的声音向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阿文编辑部主任刘顺先生报告:“巴格达响起警报声。”这是我发出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第一条消息。
第一时间报道战争爆发
紧接着,我又听到了猛烈的防空炮火声,伴随着的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我又拿起电话,向开罗发出快讯:“巴格达响起爆炸声,美国对伊拉克开战。”随后,新华社用7种文字向世界发出了消息,成为第一家播发战争开始消息的媒体,时效超过了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和CNN等世界知名媒体。
后来得知,有些西方媒体对于新华社在这次报道中抢了先,非常沮丧。他们竟打电话质问新华社:“你们的记者不是都撤离了伊拉克吗,怎么还从巴格达发出了消息?”
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前两天,出于安全考虑,巴格达分社的中国记者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官员一同撤离这里,前往约旦首都安曼待命。在巴格达的西方媒体对此大肆炒作。他们报道说,中国人为躲避战火,纷纷离开伊拉克。但他们不知道,新华社为了在这场战争报道中打一场漂亮仗,在半年前就已开始了周密的准备和策划。
作为参加过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老兵,我从爆炸声中断定美国的导弹击中了地面目标。为了确定爆炸的具体方位,我赶忙爬上分社楼顶观望。由于分社周围有高大的椰枣树和建筑物遮挡,我的视线最远只能达到离分社不远的行人稀少的街道和巍然耸立、高120米的巴格达标志性建筑————萨达姆塔。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这个当时只有70多米的塔被多国部队的导弹炸毁。四年以后,萨达姆在原地建了一个比这个更高的塔,以显示对美英军队的蔑视。
在无法确认遭到空袭的准确地点后,我又返回办公室,打开电视机。伊拉克国家电视台也正在播发紧急消息,主持人一脸严肃地宣布:“邪恶的敌人已经向我们发起了进攻,他们的飞机轰炸了巴格达郊区的民用设施。”电视台号召勇敢的伊拉克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为保卫国家而战!
我紧接着又投入对战争的后续报道中,《伊拉克要求联合国制止美国侵略》、《战火下的巴格达》、《巴格达准备好打巷战》等一篇篇稿件从我有些颤抖的手中诞生。在开战的头两天,我几乎没有睡觉。好在妻子在身边,她还能为我做饭和照顾受到惊吓的3个孩子。
作为一名记者,在这样一场全世界媒体都关注和拼抢的战争报道中,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新华社领导对我非常信任,给了我这样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紧张的是我这是第一次在没有中国记者的情况下独立作战。我很担心,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在和西方大媒体拼抢过程中落在他们后面,辜负中国同事们的信任。
幸运的是,我的劳动得到了新华社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开战的第三天,精通阿拉伯语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吴毅宏先生打电话对我说:“新华社领导决定授予在第一时间报道战争开始消息的贾迈勒‘社长、总编辑奖’,奖金1000美元。”
我听到消息后非常振奋!并不仅仅因为这1000美元。1000美元对于一个遭受了十几年经济制裁的伊拉克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这相当于一个伊拉克政府公务员5年的工资总和。我更看重的是中国人对我的尊重、关心和体贴!同时,我也深深感动于中国媒体努力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王波告诉我,我是新华社第一位特聘的外国战地记者,也是第一位受到新华社社长和总编辑嘉奖的外国战地记者。
从士兵到战地记者
我出生在伊拉克南部最大城市巴士拉,也就是现在美英部队屡攻不克的那座城市。1980年从巴格达管理学院统计专业毕业后,应召参加了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开始给我定的服役期是21个月,但是由于敌我实力不相上下,战争持续了8年,所以直到1989年我才解甲归田。在战争中,我服务于伊拉克防空部队的一个雷达探测营,从事的是技术工作。
可 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我又被召进部队参加对科威特的战争。四天以后,我随伊拉克部队进入科威特境内,防守靠近艾哈迈迪港的一个工业区。我没有进入科威特城,更没有犯下过杀人的罪行,所以现在我可以踏踏实实地活着。
战争结束后,我回到位于巴格达西区的家。在附近的一条街上开了一个卖汽车配件的小店铺,生意还不错,这给了我信心,促使我扩大经营。我又开了一家塑料制品加工厂。虽然在生意场上一路顺风,但觉得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一边经商,一边在伊拉克最高学府———穆丝坦斯里亚大学攻读英语翻译专业。真好像是真主的安排,就是这份专业使我同新华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9月,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招聘英语翻译。可能是由于我刚毕业不久,水平还达不到工作要求,只干了一个月就被解雇了。我并没有灰心,又在伊拉克石油部找了一份跟外语没有关系的工作,但同时我还在坚持学习英语。
一年以后,也就是伊拉克危机越发严重的时候,美国频频威胁对伊拉克动武,我又到了巴格达分社,这次我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干到现在,而且不再是翻译,是记者!这不能不感谢我的中国同事们,他们耐心地从新闻的最基础知识教起,教我如何写消息和进行采访。同时,他们还带着我参加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随联合国人员进行武器核查;进外交部、闯机场、飞车追赶核查人员。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我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已经可以独立地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稿。而且,这些采访活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甚至进入了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一个萨达姆官邸。如果不是以记者的身份,我可能一辈子也进不去。但遗憾的是,这个官邸已经不复存在了———在美军对巴格达的第一轮轰炸中成了废墟。
新华网4月3日消息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一个阿拉伯人的名字越来越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悉,他枪了美对伊拉克开战的第一条消息,他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几乎天天见诸中国媒体。他就是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报道员贾迈勒·艾哈迈德。以下是贾迈勒对新华社记者王波的口述:
3月20日凌晨5点,天没有亮,我还没有睡熟。由于一直担心美国会在这一两天深夜发起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所以整夜都是在半梦半醒之中。刚进入梦乡,一声凄厉的空袭警报打破了巴格达黎明前的宁静,也将我从梦中惊醒。我意识到一直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了!顾不上穿衣服,立即从床上蹿了起来,飞快跑到位于隔壁的办公室,抄起海事卫星电话,用几乎颤抖的声音向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阿文编辑部主任刘顺先生报告:“巴格达响起警报声。”这是我发出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第一条消息。
第一时间报道战争爆发
紧接着,我又听到了猛烈的防空炮火声,伴随着的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我又拿起电话,向开罗发出快讯:“巴格达响起爆炸声,美国对伊拉克开战。”随后,新华社用7种文字向世界发出了消息,成为第一家播发战争开始消息的媒体,时效超过了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和CNN等世界知名媒体。
后来得知,有些西方媒体对于新华社在这次报道中抢了先,非常沮丧。他们竟打电话质问新华社:“你们的记者不是都撤离了伊拉克吗,怎么还从巴格达发出了消息?”
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前两天,出于安全考虑,巴格达分社的中国记者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官员一同撤离这里,前往约旦首都安曼待命。在巴格达的西方媒体对此大肆炒作。他们报道说,中国人为躲避战火,纷纷离开伊拉克。但他们不知道,新华社为了在这场战争报道中打一场漂亮仗,在半年前就已开始了周密的准备和策划。
作为参加过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老兵,我从爆炸声中断定美国的导弹击中了地面目标。为了确定爆炸的具体方位,我赶忙爬上分社楼顶观望。由于分社周围有高大的椰枣树和建筑物遮挡,我的视线最远只能达到离分社不远的行人稀少的街道和巍然耸立、高120米的巴格达标志性建筑————萨达姆塔。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这个当时只有70多米的塔被多国部队的导弹炸毁。四年以后,萨达姆在原地建了一个比这个更高的塔,以显示对美英军队的蔑视。
在无法确认遭到空袭的准确地点后,我又返回办公室,打开电视机。伊拉克国家电视台也正在播发紧急消息,主持人一脸严肃地宣布:“邪恶的敌人已经向我们发起了进攻,他们的飞机轰炸了巴格达郊区的民用设施。”电视台号召勇敢的伊拉克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为保卫国家而战!
我紧接着又投入对战争的后续报道中,《伊拉克要求联合国制止美国侵略》、《战火下的巴格达》、《巴格达准备好打巷战》等一篇篇稿件从我有些颤抖的手中诞生。在开战的头两天,我几乎没有睡觉。好在妻子在身边,她还能为我做饭和照顾受到惊吓的3个孩子。
作为一名记者,在这样一场全世界媒体都关注和拼抢的战争报道中,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新华社领导对我非常信任,给了我这样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紧张的是我这是第一次在没有中国记者的情况下独立作战。我很担心,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在和西方大媒体拼抢过程中落在他们后面,辜负中国同事们的信任。
幸运的是,我的劳动得到了新华社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开战的第三天,精通阿拉伯语的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吴毅宏先生打电话对我说:“新华社领导决定授予在第一时间报道战争开始消息的贾迈勒‘社长、总编辑奖’,奖金1000美元。”
我听到消息后非常振奋!并不仅仅因为这1000美元。1000美元对于一个遭受了十几年经济制裁的伊拉克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这相当于一个伊拉克政府公务员5年的工资总和。我更看重的是中国人对我的尊重、关心和体贴!同时,我也深深感动于中国媒体努力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王波告诉我,我是新华社第一位特聘的外国战地记者,也是第一位受到新华社社长和总编辑嘉奖的外国战地记者。
从士兵到战地记者
我出生在伊拉克南部最大城市巴士拉,也就是现在美英部队屡攻不克的那座城市。1980年从巴格达管理学院统计专业毕业后,应召参加了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开始给我定的服役期是21个月,但是由于敌我实力不相上下,战争持续了8年,所以直到1989年我才解甲归田。在战争中,我服务于伊拉克防空部队的一个雷达探测营,从事的是技术工作。
可 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我又被召进部队参加对科威特的战争。四天以后,我随伊拉克部队进入科威特境内,防守靠近艾哈迈迪港的一个工业区。我没有进入科威特城,更没有犯下过杀人的罪行,所以现在我可以踏踏实实地活着。
战争结束后,我回到位于巴格达西区的家。在附近的一条街上开了一个卖汽车配件的小店铺,生意还不错,这给了我信心,促使我扩大经营。我又开了一家塑料制品加工厂。虽然在生意场上一路顺风,但觉得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一边经商,一边在伊拉克最高学府———穆丝坦斯里亚大学攻读英语翻译专业。真好像是真主的安排,就是这份专业使我同新华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9月,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招聘英语翻译。可能是由于我刚毕业不久,水平还达不到工作要求,只干了一个月就被解雇了。我并没有灰心,又在伊拉克石油部找了一份跟外语没有关系的工作,但同时我还在坚持学习英语。
一年以后,也就是伊拉克危机越发严重的时候,美国频频威胁对伊拉克动武,我又到了巴格达分社,这次我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干到现在,而且不再是翻译,是记者!这不能不感谢我的中国同事们,他们耐心地从新闻的最基础知识教起,教我如何写消息和进行采访。同时,他们还带着我参加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随联合国人员进行武器核查;进外交部、闯机场、飞车追赶核查人员。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我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已经可以独立地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稿。而且,这些采访活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甚至进入了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一个萨达姆官邸。如果不是以记者的身份,我可能一辈子也进不去。但遗憾的是,这个官邸已经不复存在了———在美军对巴格达的第一轮轰炸中成了废墟。
战争只会给百姓造成伤亡
美国一直声称,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将伊拉克老百姓从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但在我看来,战争只会给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造成伤亡,丧失亲人的痛苦要比任何伤害都大。
伊拉克军方已经为战争作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但这恐怕并不能改变战局,只会延长美军对巴格达围困的时间。看起来,伊拉克部队将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抵抗越顽强,越会引来美英联军对包括巴格达在内伊拉克主要城市更加猛烈的轰炸。
这两天,我们已经看到了,巴格达平民的伤亡数字在上升,一幕接一幕的惨剧正在上演!巴格达西北郊的自由市场被炸,南郊的住宅区和我的母校穆丝坦斯里亚大学也成了空袭目标。
我的家庭同千千万万伊拉克家庭一样正遭受战争的苦难,所有的人都处于惊恐之中,他们不知道哪一天也会成为受害者。为了保护我的家人,我把他们接到了分社住。因为每次爆炸发生后,我的孩子都被巨大的爆炸声吓哭,如果有我在,他们感觉心里踏实点。妻子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帮助我工作。她说,忙起来可以暂时忘掉恐惧。
我的大儿子沙拉夫,9岁,上小学3年级,在战争面前表现得非常勇敢,像一个小男子汉!但是,8岁的小儿子艾斯尔和5岁的女儿拉尼娅就非常害怕,一听到爆炸,就往我怀里钻,我没有办法,只能安慰他们:“没有关系,爆炸发生在很远的地方,你们不用怕。”
而安慰我的人是新华社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几乎每天都打电话,询问我和家人的安全情况,尽力为我解决一切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我因此也备受鼓舞,并对完成下一阶段可能更加艰苦和危险的报道任务充满信心,因为我不仅有家人的支持,更有强大的中国媒体作后盾。(完)
美国一直声称,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将伊拉克老百姓从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但在我看来,战争只会给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造成伤亡,丧失亲人的痛苦要比任何伤害都大。
伊拉克军方已经为战争作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但这恐怕并不能改变战局,只会延长美军对巴格达围困的时间。看起来,伊拉克部队将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抵抗越顽强,越会引来美英联军对包括巴格达在内伊拉克主要城市更加猛烈的轰炸。
这两天,我们已经看到了,巴格达平民的伤亡数字在上升,一幕接一幕的惨剧正在上演!巴格达西北郊的自由市场被炸,南郊的住宅区和我的母校穆丝坦斯里亚大学也成了空袭目标。
我的家庭同千千万万伊拉克家庭一样正遭受战争的苦难,所有的人都处于惊恐之中,他们不知道哪一天也会成为受害者。为了保护我的家人,我把他们接到了分社住。因为每次爆炸发生后,我的孩子都被巨大的爆炸声吓哭,如果有我在,他们感觉心里踏实点。妻子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帮助我工作。她说,忙起来可以暂时忘掉恐惧。
我的大儿子沙拉夫,9岁,上小学3年级,在战争面前表现得非常勇敢,像一个小男子汉!但是,8岁的小儿子艾斯尔和5岁的女儿拉尼娅就非常害怕,一听到爆炸,就往我怀里钻,我没有办法,只能安慰他们:“没有关系,爆炸发生在很远的地方,你们不用怕。”
而安慰我的人是新华社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几乎每天都打电话,询问我和家人的安全情况,尽力为我解决一切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我因此也备受鼓舞,并对完成下一阶段可能更加艰苦和危险的报道任务充满信心,因为我不仅有家人的支持,更有强大的中国媒体作后盾。(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