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地陷塌楼”事件发生后,由广东省地质部门和省科学院组成的专家队伍立即赶赴出事现场勘察。据专家初步分析,由于出事地点正位于地质条件相对脆弱的岩溶地带,近段时间又持续高温少雨,当地居民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致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建筑物的地基不牢固,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 记者今天上午联系到在现场勘察的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刘瑞华教授。按目前情况,他初步总结了导致这次意外的两大原因。 其一,出事地点阳春市春城镇大河水库移民安置区,正地处在地表土质松散的“隐埋”岩溶地区。长期以来,当地4000多户居民为了节省水费开支,日常生活用水大都靠抽取地下水。今年干旱的时间比较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更加速了泥土松散层的动荡,令地面对建筑物的承托力下降,直接导致了地陷塌楼的意外发生。据最新勘察,工作人员在距离塌楼现场不到100米的马路附近,又发现了一处直径约6-7米、深20-30厘米的水泥地凹陷,周围伴有许多细小的裂纹。很明显,该现象印证了专家的有关分析。 广东省核工业290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王玉生也持相近看法:阳春这个地方,下边是石灰岩,很容易被溶解,就是地下水也很容易把它溶解。而当地居民又无限制地大量抽取地下水(当地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地下水井),这就加剧了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其中间形成一个采空区,从而失去支撑,这样地面就很容易发生塌陷。 其二,出事楼房的地基不牢固。据刘瑞华教授介绍,在岩溶地区,房屋建设必须经过严格的地基勘察,主要看地基下层是否有岩洞。一般来说,房屋的地基必须要落到坚硬稳固的岩石上,而这些岩石的厚度不能少于5米。专家对出事楼房现场勘察发现,出事楼房的地基明显不符合相关的建筑标准。 目前,有关地陷塌楼的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至于出事楼房附近建筑物是否有连带坍塌的危险,有何措施保证周围楼房的安全?专家们则尚未有定论。但专家普遍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尽快对该安置区工程进行地质勘察,如果实际地质状况的确不适宜居住,有关部门则要尽快重新安置居民。 另据了解,截至昨天下午6时止,另一名失踪者31岁的黄华梅还没找到,估计生存的机会很渺茫,但救援挖掘工作仍在继续。当地已为此次事故投入救灾资金100万元。 相关新闻:广东地质灾害九成人为诱发 本报讯 记者区健妍、实习生孙小明报道:记者今天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近年来广东每年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其中,因不重视建筑物地基建设,而间接导致地陷塌楼的情况最为严重,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省每年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九成以上。按有关规定,在农村耕地不准用于房屋的建设,于是村民纷纷在村中的山坡开辟新的地皮。但他们在建筑楼房的同时,往往又忽视了房屋地基的勘察和建设,加上农村习惯聚居的习俗,山坡上的楼房于是越盖越多,土地的承载力也日趋极限,导致地面塌陷房屋坍塌的现象。地质专家指出,在广东的不少地区,如五华、阳春、花都等,都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带,地质条件原本就相对脆弱,如果居民在建筑楼房的前期不重视打好地基,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日后的地陷塌楼。 (文/区健妍 林福益 孙小明)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