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宏非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什么意思?大侄子没猜对,二侄子没猜着,抱着儿子的奶妇也猜不到……后来,地球人都知道了。 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但“伸着两个指头”的手势却非但未见人死灯灭,反而发扬光大。现如今,它被唤作“V形手势”,随手翻开杂志打开电视,只要见到以正面示人的明星,就会有无数的V手势直扑眼球,尽管不是说一切娱乐频道都成了Channel V,但是V手势委实已成为艺人面对公众时的“标准甫士”。王羽的女儿王馨平在香港采购办喜事用品的时候,据报道称“已经变得有点神经质”:每上街,时不时就会突然来个V手势,“以防万一有狗仔队在偷拍时好提供最佳姿势”。都不是省油的灯。 这劲头儿,就像赵珩先生笔下的老北京堂倌儿,“就是没事儿,两只手也要扎势着,随时听候吩咐”。“于是之先生演《茶馆》中的王利发,就是垂手站立,两只手也是手掌心向下,五指微屈,像是随时准备干些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扎势着。”时刻扎势着的不仅是明星,在公园,游乐场,在各种使人深信必须以自己的模样来参与一下的地点和场合,总见到有人满脸冒傻气地在镜头前同时竖起中指和食指。虽莫名其妙,却实在也见怪不怪。 V手势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对表示胜利(Victory)这一点却争议不大。而把这个手势成功地全了球化了的,据说是前英国首相邱吉尔(邱吉尔之前的情况不明,要有,估计亦属Victoria's secret之一种)。理由再充分不过:首先,邱吉尔是经常在媒体和公众场合露面的名人;其次,英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之一。最后,邱吉尔的食指和中指够粗够壮,食指,尺码如雪茄里的Robusto,拇指,不用说至少也是Churchillsize,总之视觉震撼一流。若换一人,换两根指头,例如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后或当时温莎王朝家族里的任何一位,V的行销就不会如此成功。 当然还不可忽视以下这一个毋庸争辩的理由:V以及Victory皆是如假包换的英语字母和英语单词。其实,在有英国人之前,古罗马数字里就有了V,但意思不是胜利,而是五,据说也跟手和手指有关。有些学者认为,古罗马人最早是用握拳、拇指在外的手势来表示五,进而发展成以象形文字书写并简化为V。无论如何,对于V手势,不(可能)懂英语的罗马人见“五”,不懂罗马数字又不懂英语的中国人见“二”,我这种不知趣的,见了只当是“二百五”。即使在英语国家,尽管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一不小心反转过来,就会导致百分百的歧义:手心向内的V手势(反V)自16世纪以来就是一个“不文”手势,加竖手指一根,比高举中指更具侮辱性(the four letterwords )。邱吉尔虽然在“二战”期间经常以V手势表示必胜的决心,但在战后的政治生涯中也做过反V手势来侮辱政敌。 近一年来多,包括陈小春、谢霆锋、萧亚轩等星级人物都先后无意或有意地在公众面前演示过反V手势。当摄影记者指出陈小春的反V之“不雅”,小春反诘道:“是嘛?我不知道这是不文明手势,我们是中国人嘛,又不是外国人!”说得好!手心向内在中国虽然并不表示自己骂自己,可要紧的是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V形手势其实跟“剪刀石头布”一样,属于青少年文化。它不再只代表“胜利”,还能表达与“胜利”相关的一些爽而美好的愿望,例如“成功”,代表一种积极向V的理念,一种劈着叉向上生长的力量。鉴于我们向来具有在照相时体现时代潮流的良好习惯,故V形手势又不可能不成为时下之标准“照姿”。过去给儿童拍照,或因物质匮乏,照相馆照例提供一二种奢侈的玩具让被照儿童暂时拿在手里,现在物质丰富,玩具不再希罕,但照相时赤手空拳一时也不习惯,干脆就举着个符号Virtual一下。一个人在照相时乐于采取什么姿势什么体位,绝对是个人自由;两个人在照相时乐于采取什么姿势什么体位,也是绝对是两个人的自由;当两人或以上,甚至大部分人都采取同一姿势同一体位,非但自由,而且民主,但是难免就带有了搞笑的品质,严肃的说法叫幽默。一则题为“你是一个幽默的人吗?”的心理测验是这么问的:对面的朋友看过来,还对你摆出一个V字胜利手势。这个时候你会怎样回敬对方呢? A.同样报以V字手势一个。 B.加倍回赠两个V字手势。 C.介是干嘛?你丫怎么啦? 分析:A.你有一定的幽默感,间或也会说说笑,娱人娱己。可以说,你是个十分乐天的人。B.你是幽默感爆棚的人,经常妙语连珠,哄得满堂欢笑。在别人心目中,你绝对是位开心大使。C.你严重缺乏幽默感,常常把别人的戏言当以为真,又或毫无反应,令人觉得你是个毫无情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