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都市报:存疑“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标准
| |
| |
2002年12月17日16:17 人民网
| |
|
可能是因为这个标准化和传播过度的时代已经不盛产“英雄”的缘故,我们很难再像当年推选吴敬琏和柳传志一般,在“年度经济人物”的评选时发出同一个声音。
哪些人能作为今年的“年度经济人物”?
即使作为一个一线的财经记者,在聆听着中国经济的脉搏跳动了300多天以后,要回答这个问题依然很难。或许很多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会与笔者有同样的感受。虽然如此,各种类型“年度经济人物”还是将在近期粉墨登场。
过去的一年中,经济领域发生了众多深刻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大事情,但或许是由于人们更多关注事件的发展而忽略与事件相关的人物,也可能是因为这个标准化和传播过度的时代已经不盛产“英雄”的缘故,我们很难再像当年推选吴敬琏和柳传志一般,在“年度经济人物”的评选时发出同一个声音。
在缺少“英雄”的时候去搞评选,评选标准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于什么标准是最合理的,应该让评选的主办者们去考虑。笔者在这里要说说哪些标准是肯定不合理的。
在某主流媒体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标准中,新增设了一个“年度创新奖”,在主办者对该奖项的论述中,笔者看到了这样的词句“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家较为欠缺的。”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笔者一万个不同意。不知道主办者是根据什么证据得出了这个 结论。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最缺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法制环境,而不可能是所谓的“创新精神”。
记得华为的任正非曾有一篇著名的演讲《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为了生存,没有哪个时刻不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比对手做得更好,创新永远在发生的过程之中,需要用利润的结果才能得到证明是一个真创新还是伪创新。既然这样,不如把奖项多发给那些最赚钱的企业家还要更客观一些,搬弄所谓的“创新”概念是大可不必的。
除了创新以外,还有媒体为企业家新增设了一个“年度社会公益奖”。公益的事情人人赞同,但是用来作为一个评选的奖项似乎会适得其反。如果国有企业的领导将国有资产拿来捐赠了,或者是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公益募捐的人物该不该得奖呢?企业家最大的使命是赚钱,设立一个社会公益奖是否有点不伦不类?
从现阶段来看,广大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家是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年度经济人物”的,但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也值得称赞————沉默的大多数往往是社会最重要的决定力量。来源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