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办主任:招生规模增幅不大 今年北师大本科招生规模比去年增加100人左右。据该校招办主任李梓华介绍,学校遵循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并重的原则,2002年计划招收本科生2100名,研究生2300名。 据该校2001年录取分数统计显示,在多数省区,北师大理科生的调档线都在600分以上,比如重庆的调档线在641分,江西648分,四川633分。 关于众多考生关注的第二志愿问题,李梓华主任说,多年来,北师大从未说过不接收第二志愿或非第一志愿考生。是否接收和接收多少,则依据每年的生源情况而定。今年,在已经公布的在京招生计划中,拿出5%10%的比例为第二志愿考生服务。但是有3个前提条件:一是只接收第一志愿报考北大或清华的二志愿考生,二是分数必须高出北师大提档线40分以上,三是在保证专业服从分配的条件下,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优势学科及毕业生去向 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北师大的教育学、环境科学名列榜首;系统理论是全国高校惟一的重点学科。 目前,学校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等16个重点学科,其中人文科学3个,社会科学5个,理科6个,工科1个,重点学科总数、重点学科在学校学科中的比例数均居全国前列。教育部在全国建设的10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6个在北师大。 教师不再是多数北师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据介绍,近几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去向是:超过1/3的毕业生读研究生,其余的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企业(国企、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事业单位、部队、高校及普教系统等。 热门专业 李梓华介绍说,金融、国际经济贸易、心理、生命科学学院、英语、信息科学学院是连年的热门专业,是录取分数比较高、就业形势比较好的专业。比如英语专业,2000年的供需比是各专业之首,达到1∶18.7,其次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9.9。 新设专业及毕业生去向 今年学校新设3个专业,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和体育经济。 人力资源专业:旨在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社会调查等机构从事人才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的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面向社会、为各级政府及群众组织培养社会政策、行政管理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二是面向学校,为教育机构、学校培养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进行教育管理、开展学生工作的学校社会工作者。 体育经济专业:随着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带动体育产业飞速发展,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日益突出。学校决定发挥体育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优势,联合体育学科、新闻传播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力量,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体育俱乐部等部门从事体育管理、调研等工作的人才。 招生实行宽口径 今年北师大有49个本科专业招生,可目录上只标明40个专业。李主任解释,学校实行宽口径招生,希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比如,教育学院有四个学科,如今统一招生,待两年后学生再重新选择专业。今年采取宽口径招生试点的院系还有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系、化学系、资源环境科学系和人文实验班。 在2001年招收大理科宽口径培养的“励耘实验班”后,2002年又设置“人文社科实验班”。两者都是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或文或理的学科教育,后两年学生可跨院系双向选择专业方向。 学校正在通过在更大范围施行导师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计划”,2002年批准102项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金额30万元,单项最高资助额1.7万元。 学生资助 北师大专业的最低学费是4800元,热门专业学费相对高一些,不超过5400元。北师大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16项,助学金11项,每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比例超30%。同时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还享受国家提供的师范专业奖学金及国家政策性补贴,每人每月可得到生活费90元;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享受政策性补贴,每人每月可得到生活费60元。学校还可以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 全程全员的就业指导 该校学生的择业教育从一年级开始,贯穿求学四年的始终。北师大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每个新生入校,会得到一本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的小册子。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就业观念教育、专业心理教育、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教育等,使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 学校背景 ★关键词: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首批入选“211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首批授予的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权限的6所大学之一拥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等的综合大学。 ★规模:在校生两万人,全校专任教师1200人;47个本科专业,9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 ★师资:9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拥有启功、何兹全、赵光贤、陶大镛等资深学者,8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7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近百名优秀中青年学者入选总理基金、百千万工程、跨世纪人才等国家、教育优秀人才计划。 2002-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