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
大洋网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今天是国际禁毒日。164年前的今天,民族英雄林则徐发起的“虎门销烟”运动在广东虎门结束,为中国禁毒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时间的车轮跨入21世纪,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类的禁毒事业正未有穷期。
有关部门昨天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超百万,其中青少年占74%,吸毒致死2.5万人,去年全国共破获毒品案件11万余起。
本版今天推出禁毒专题新闻,旨在通过记者从禁毒一线发回的报道警示人们:毒品的危害正在加剧,人类的禁毒事业依然任重道远。真诚地希望所有的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毒品之祸
从年轻有为到上吊自杀
邹某,男,1966年出生于徐闻县西连镇迈谷村,1989年被分配到徐闻县西连镇司法所工作,国家干部。1991年至1994年被镇政府抽调到西连派出所协助工作。
在派出所工作期间,邹某曾抓获过数百名违法犯罪分子,是一名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好干部。由于他工作表现突出,成绩特别显著,多次受到上级机关的表扬。故被当地群众誉为“犯罪分子的克星,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1995年,邹某因工作需要被调回西连司法所工作。1995年4月的一天晚上,在其宿舍内,邹某经不起所谓“好友”的诱惑与拉拢,开始试吸毒品,就这样,一名曾勇于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好干部竟变成了名“瘾君子”。
由于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根本无法支付巨额的毒资,为了吸毒,他便借口欲向西连信用社领导贷款2万元,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被拒绝后,邹某手持原西连司法所配备的手枪追赶该社某领导,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后被开除公职。
邹某被开除后,无钱吸毒,便经常对父母及妻子索要毒资,不给就拳打脚踢,其妻为此整天以泪洗脸。邹某也曾被公安机关送至强制戒毒,但他还是没有决心戒毒,回来后,还是吸食毒品……
1999年,邹某无钱买毒吸食,因受不住毒瘾的折磨,在其住房内上吊身亡。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悔恨的泪
吸毒的人没了灵魂
深圳市第二劳教所戒毒大队接见厅,细胳膊细腿儿的方书峻(化名)在一群学员中特别显眼。26岁的人了,个子却还像个初中生,身材单薄得好似一棵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小树。
“我今年26岁了,因为一直‘抽烟(吸毒)’,就越来越瘦,最瘦时我只有73斤,挺吓人的,又总咳嗽,像个老头儿。上一次是在1998年进来的,呆了两年,这次是去年8月进来的,又要呆两年。戒毒所?去过许多次,多少次?记不清了,10多次总有了,出出进进的,浪费了家里不少钱。”
11年前,方书峻15岁,家境优越,天资聪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跳级直接升到深圳市某重点中学初中,随后又进了实验班。在大家眼中,他的未来阳光灿烂。
就在那年,方书峻在电子游戏厅结识了一位仗义的“大哥”,人生从此改变。在此以前,方书峻根本不知道毒品为何物,第一次学着烧粉、卷纸筒,吸了一口后,感觉又苦又恶心,反胃得直想吐,头直发晕,很难受。可是接连下来的第二口,第三口……方书峻开始“飘”了。那些年,方书峻通过大哥认识了许多“烟友”,毒瘾也越来越大。
“是妈妈第一个发现我吸毒的。”有一天晚上,方书峻吸得太多,睡得太死,闹钟响都没听到,结果母亲用钥匙打开房门,看到了摆在地上的锡纸、白粉和瘫作一团的儿子。母亲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们叫来了警察,结果在派出所的10多个小时里,我才第一次领教了毒品的可怕,吐得连水都没了,真的像外界说的那样,骨头里好像有蚂蚁在咬你,比死都难受,后来我像疯子一样往墙上乱撞,脑子里一片空白。”方书峻第一次进了戒毒所,决心为了父母也要戒除毒瘾。
然而,心瘾难戒。在此后的10多年里,方书峻与毒魔展开了艰难的拉锯。反反复复的戒毒、复吸……10多次的戒毒和2次劳教经历,父母心力交瘁,方书峻悔恨难当。“我有一个很单纯的女朋友。我吸毒11年了,她原先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离开我。我们俩从来就没找过别人,我对别的女人也没兴趣。她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好的女孩。只可惜她认识了我。”
方书峻又说:“我的母亲是一个中学老师。人们都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她能把学生教好,却救不了我这种人,大概是因为我们吸毒的,灵魂早都已不在了的缘故吧。”
缉毒英雄:
缉毒三绝招:一看二问三查
吴旭是深圳公安边防七支队的战士们都知道的缉毒英雄。吴旭2001年12月开始到七支队服役。深圳公安边防七支队从2002年5月份开始,参加广东省公安边防分局缉毒处组织的公开路面查缉毒品任务。
2002年10月23日晚,吴旭在带班干部张军的带领下,在封川收费站设卡检查。战士们都睁大警惕的眼睛,防止有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在当天晚上10时50分左右,检查一辆车牌为 F1258的豪华大巴时,吴旭同志与另两名战士一起对该车的行李进行例行检查,在该车行李箱的最里面发现一个无人认领的可疑密码箱,凭直觉,吴旭觉得该行李箱有问题,于是,吴旭在路查公安干警、大巴司机等多人的配合下,打开可疑箱子,搜出散装高纯度4号海洛因202克。
从2002年5月份开始,吴旭曾三次参加省公安厅缉毒处组织的公开路查行动。在执勤中,吴旭练成了自己的“绝招”,“一看、二问、三查”。
吴旭说,“一看”是指看车辆来往方向。从车辆结构异位有无新铆钉、新喷漆痕迹部位,发现可疑之处,借助滑板车、细钢丝简易自制的工具检查;
“二问”是指问司乘人员从何处来,到什么地方去,所载何物,运费多少等;
“三查”是指对可疑司乘人员查验身份证照,盘查旅程目的及去向,是否甲地人驾乙地车,货物是否倒流,所载物品辖区内是否需要等,善于从中发现破绽。对可能出现的可疑部位可疑行李物品、货物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对怀疑体内藏毒的嫌疑人员,观察其饮食、脸色。重点检查行李中是否带有滑润剂、凡士林、香油(菜油、茶油)、止泻药、香水、冰糖、葡萄糖、透明塑料胶布、气球、避孕套等物品。这三步工作谋略缺一不可,是检查毒品的主要方法。
吴旭灵活运用“一看、二问、三查”的方法查获毒品,为该次公开查缉毒品工作传出捷报,受到广东省公安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特别小村
50余年无一人染毒品
在东莞虎门,有一个当地有名的“无毒村”———村头村,这个村自建国至今50多年,无一人沾染毒品,在当地传为美谈。
昨日,记者来到村头村,见到了该村已年届70多岁高龄的老治保主任卢永洪,曾连续几十年担任村里治保主任和村支书的卢老依然精神矍铄,满面红光,他向记者道出了“无毒村”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和当地的禁烟往事。
“无毒村”曾罂粟遍野
卢老说,虎门是历史上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地方,作为土生土长的虎门人,对当年由于鸦片等毒品所引起的毒害,他有着自己更为深切的认识。也许谁都不会想到,如今有名的“无毒村”,在建国前,也曾经毒品泛滥,吸“大烟”的人有将近四成,除了吸食鸦片,村里还几乎家家都大面积地种植鸦片,就连卢老自己,当年也曾经是种植鸦片的“好手”。
当时,每到11月,罂粟花就开遍了村头村的山间田野,收获后,村民们就将鸦片拿到集市上去进行交易。当时,人们对鸦片等毒品的认识非常少,有的农家还自己土法熬制,结果吸食上瘾。
村头村本是一个自古民风非常淳朴的地方,在鸦片泛滥之前,村里夜不掩户,路不拾遗,但自从有了鸦片,村里就不太平了。
染上大烟瘾后,人变得面黄肌瘦,身体虚弱,失去了劳动力,在家中坐吃山空。村头村当年曾经有一个当地最有钱的人,就是因为吸鸦片成瘾破了产;更有的村民,没钱买大烟了,就开始偷盗,还有的甚至因为没有出路而投井自杀……
一幕幕就在身边上演的人间悲剧,和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让村头村的村民们开始深切认识到艳丽的罂粟花背后隐藏的罪恶,村中老少逐渐形成了“毒品猛于虎”的观念,村民们不再种植鸦片,也开始自觉抵制鸦片。
“无毒”成金字招牌
上世纪40年代末,为了让村里能彻底与鸦片等毒品绝缘,担任了村里治保主任的卢永洪组织了一帮人发动群众对村里500多人进行了清查,打算对依然抽鸦片的“鸦片佬”进行改造,强制戒烟。
当时村里大概还剩下大约10多个“鸦片佬”,有的人听到风声后东躲西藏,因为当时他们都认为,“鸦片抽上了之后是不能戒除的,一旦不抽,人就会死”,所以死活不肯接受村里的强制戒烟,治保主任只好带着人四处“打游击”般抓“鸦片佬”,为了得到支持,他们还不断地上门去给“鸦片佬”的家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后来,这些“鸦片佬”接受村里的集中劳动改造和强制戒烟后,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重新正常生活的“鸦片佬”们非常开心,还用切身体会向村民们宣传鸦片的危害。
村头村禁毒的火炬代代相传,到现在,村里也已形成了自觉远离毒品的风气。老治保主任现在已经退休,新上任的治保主任卢松辉对记者说,村头能成为“无毒村”和过去的禁烟工作深入人心分不开。
目前,村头村常住人口73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已达1.1万余人,依然无一人染毒。村里人都非常珍视“无毒村”的荣誉,除了对本村年轻人的教育,也加强了对外来人员的禁毒宣传和管理,村里希望“无毒村”这一招牌能成为比土地、租金等更有内涵的吸引投资的另一块“金字招牌”。(刘旦、林朝晖文/记者刘旦、李菲林、陈阳阳、刘畅、何涛、王锋、翁晓鹏、关家玉图/邱伟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