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开始实行秸秆还田以来,我们居民区连续9年没有上过化肥,种地成本降低了,土壤结构改良了,耕地全部成为了吨粮田。秸秆还田真是太好了!”昨日,汝州市钟楼街道东关居委会主任段长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 东关居民区位于汝州市城乡接合部,现有居民6400人,耕地2800亩,每年夏秋两季的秸秆有3000多吨。由于离煤矿较近,群众多用煤作燃料,加之上化肥省时省力,用秸秆沤农家肥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秸秆派不上用场。1991年以前,群众收完庄稼后多是一烧了之。由于多年大量上化肥,农田土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板结,犁、耙、锄草格外费劲儿。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了烧秸秆和大量上化肥的坏处,但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东关居民区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实行秸秆还田、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1年,居委会购置了秸秆还田机、拖拉机等机械,优惠供群众使用。由于担心秸秆粉碎后沤不烂、耽误种庄稼,一开始只有少数群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行了秸秆还田。 几年下来,其他群众也心动了:粉碎后的秸秆被均匀地撒在田里,下几场雨后很快就腐烂分解被庄稼吸收,不用上一点儿化肥,庄稼照样长得壮实。原有的机械不够用,居委会又陆续投资200多万元,购进了新疆A2联合收割机、旋耕犁等大型农机具,1994年开始夏秋两季免费为群众收割庄稼、实行秸秆还田。打那时起,群众再也没有人烧秸秆了也不用再花钱买化肥了。 据农业技术人员测算,每亩青秸秆还田后相当于施粗肥1000多公斤,其肥效大体等同于施用氨肥48公斤、磷肥76公斤、钾肥68公斤,该居民区群众每年可因此节省用于购买化肥的开支20余万元;实行秸秆还田后,农田土质得到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明显提高。 9年来,该居民区尽管种田没上过化肥,且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耕地年平均亩产却比实行秸秆还田前提高了15%以上,一直保持在1000余公斤的水平。 作者:谢运和 (平顶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