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三溃”的西畔山洲垸在今年中国汛情最为危急的洞庭湖洪水裹胁之下奇迹般地生机勃勃。浩淼的水面上,村民们养的鸭群欢快地觅食,一群群珍稀水鸟轻轻掠过垸子上空。 “垸”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所特有,就是在湖泊内和河道中的沼泽地上筑堤圈地,造田耕种,形成一个个居民点。曾住有580人的西畔山洲垸位于洞庭湖赤山岛西北角,由当地农民在1972年围垦洞庭湖滩涂而成。垸子里的农民以种植水稻、池塘养鱼等传统型农业为生。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洪水时,这里成了一片汪洋。 此后,作为中国首批平垸行洪的堤垸之一,西畔山洲垸靠近湿地部分的居民迁居到了赤山岛上,垸内部分地区开始实行“退田还湖”。 我国4年前开始实施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已初见成效。仅在工程实施的前两年,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天然湖泊新增蓄洪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可蓄洪水100多亿立方米。筑堤圈地的工程不复存在,障碍般的垸也在逐渐消失,湖的蓄洪容积也便由此得到了增大,而河道的泄洪能力也增强了。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等权威部门测算,此项工程完工后,可以恢复长江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干流恢复水面142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约53亿立方米。鄱阳湖还湖面积88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约50.5亿立方米。洞庭湖还湖面积6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约26.5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湿热多雨,洪水是存在了千万年的自然现象,这与非洲尼罗河定期泛滥给埃及人带来肥沃的土壤极其相似。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的张琛博士说:“洪水不等于洪灾。如果人类顺应洪水、依托洪水,恢复湿地,洪水就是可利用资源。西畔山洲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说:“今年汛期,长江干堤未出现一次险情。洪水检验3500公里的干堤质量是好的。然而,搞水利的人都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重要。” 西畔山洲垸的村长周世卫对记者说:“洪水大的年份,网箱里的鱼可吃的饵料越多,卖得越好。今年仅网箱养鱼一项,村民人均就可增收150元。” 32年前,村民周沭汉曾参加过西畔山洲垸的围垦。退田还湖后,他每年养猪的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周沭汉对记者说:“当时和洞庭湖争地,是为了一口饭吃,现在将地还给洞庭湖,搞多种养殖业,也有饭吃,而且再也不用年年抗洪了。” 西畔山洲是我国运用退田还湖治理长江洪水的一个缩影。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的御洪之策后,共整修长江干堤3500公里,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有200多万人口从低洼的垸子里迁出,并得到妥善安置,远离水患之苦。 在洞庭湖的青山垸、南撇洪河等地,“人退水进”的情景随处可见。几十年未在这里出现的东方白鹳、白鹤等珍稀鸟类又出现在湖区,悠闲地在垸子里的水中觅食。由于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湿地生态的恢复,洞庭湖湿地已成为长江流域最迷人的旅游区之一。 (作者:孟娜 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