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十年俄罗斯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及其代价
2002年5月11日00:55 中国经济时报
|
■俄罗斯在社会经济转轨过程中,俄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曾发生过严重失误。这集中反映在其所实施的“休克疗法”中。从1992年开始经济转轨到1998年9月普里马科夫担任俄政府总理之前,俄在经济转轨进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基本上是属于“休克疗法”性质的。
■“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价格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对外经贸自由化,并要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它实际上就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特点的美国经济模式。而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长达70多年,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90%以上,几乎所有的产品为国家定价,商品供应严重短缺的俄罗斯,“休克疗法”并不适用。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出现了社会和经济混乱状态,更有必要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特殊作用。但俄罗斯否定和忽视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导致的严重后果,尤是俄长期难以摆脱经济危机的极其重要原因。
■普京认为,吸取90年代主要教训之一是,所有这些年来,俄一直在摸索着、乱碰着前进,对全国性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经济方面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年限的远景发展战略,而这些目标将使俄成为世界上一个发达、繁荣和伟大的国家。
■俄罗斯研究■叶灼新
俄罗斯在社会经济转轨过程中,俄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曾发生过严重失误。这集中反映在其所实施的“休克疗法”中。从1992年开始经济转轨到1998年9月普里马科夫担任俄政府总理之前,俄在经济转轨进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基本上是属于“休克疗法”性质的。“休克疗法”是以货币学派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在俄政府担任顾问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帮助下制定的。根据货币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货币是最重要的,货币供给量对名义收入的变动起决定作用;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通过价格效应对经济发生作用的;反对国家过多干预,提倡经济自由和国家的货币政策调节;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俄所实施的休克疗法
俄罗斯在经济转轨中所实施的“休克疗法”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这是照搬外国的模式。“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价格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对外经贸自由化,并要在短期内迅速完成。萨克斯承认:“改革是通过迅速适应外国模式进行的,而不是现代制度的缓慢演变”。萨克斯要俄罗斯接受的这个“外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特点的美国经济模式。像美国这样的经济模式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适合美国的国情,在俄罗斯并不适用。然而,俄当局为了急于完成经济转轨的任务,形成西方式的经济体系,就完全不顾俄的实际国情,“强制性地”“实施市场经济”、“不怕不满者的口哨声”(叶利钦在《午夜日记》中的说法)。这种做法是违背俄广大群众的意志的,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从俄罗斯的历史和现状看,都不允许强制地急速实行属于外国模式的“休克疗法”。俄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长达70多年,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90%以上,几乎所有的产品为国家定价,商品供应严重短缺,在转轨前的1990年经济已经开始为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休克疗法”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加剧业已恶化的经济形势。如在商品严重短缺的条件下,一下全面放开价格并一步到位,其结果是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急于对外国商品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导致国内产品丧失了竞争力,损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二,长期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导致严重后果。多年来,在普里马科夫担任总理之前的历届政府实行的是以货币学派观点为指导的货币紧缩政策,没有把恢复和发展生产放在首位,而是把稳定财政和货币放在首位。在经济转轨开始时,俄罗斯经济已陷入了危机,其当务之急是应将稳定生产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稳定财政和货币。然而,与此相反,俄政府为了保持财政和货币的稳定,却实行了货币紧缩的政策。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虽然在一些年份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卢布方面取得某些成效,但其负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从总体上压抑了需求,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这是俄长期难以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长期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还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是造成货币严重不足,难以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转。阿巴尔金院士认为,从世界范围已验证的实际经验看,货币发行量应当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80%,才能使经济机制正常运转,而俄罗斯的货币发行量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由于货币短缺,2/3的产品根本就没有进入商品和货币流通体系,而73%的结算是通过易货贸易和相互冲帐的方式进行。这表明许多企业不再依赖卢布和市场价格,从而不受国库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控制,对企业的征税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使俄罗斯经济变成了一种“债务经济”。俄在过度紧缩货币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发行国债和借外债的办法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使内外债务迅速膨胀起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0%。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国家拖欠职工工资的债务、拖欠军队薪饷的债务以及企业拖欠国家税收的债务等日趋严重。据1998年8月俄金融危机前基里延科政府的披露,仅工业企业对俄联邦预算的欠款就超过了国内总货币量,比每年的税收多50%,比年产品销售额高几倍。1998年俄陷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并存的局面,再一次宣告俄实行过度紧缩货币政策的失败。 第三,否定国家在经济转轨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俄在较长时间中盲目照搬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否定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越少越好。在市场机制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就急于全面撤消国家计划和大多数国家经济管理机构。其结果是在消除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市场机制又难以形成,导致经济转轨进程中经济生活的无序状态。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无论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还是美国的自由经济模式,都存在一个如何处理好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些国家中,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客观存在,只是存在程度的不同而已。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出现了社会和经济混乱状态,更有必要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特殊作用。俄罗斯否定和忽视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导致严重的后果,是俄长期难以摆脱经济危机的极其重要原因。如法定的税收任务总是难以完成,无疑是俄忽视国家宏观调控的直接结果。据俄罗斯国家税务局局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估计,属于国家的收入有75%没有收回来,有1/3的企业从不纳税。
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削弱也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分裂主义的发展。据报道,在89个联邦主体制定的地方法律中,约有1/3违反了联邦法律。一些地方向中央发难,要取得更多的经济自主权,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私设海关壁垒,甚至拒绝履行对中央的经济任务。一些共和国提出了独立的要求,其中车臣是要求独立最坚决的共和国,它与联邦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演变成武装对抗。
经济转轨付出沉重代价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的近10年经济转轨中,尽管已初步形成了市场机制,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经济转轨是失败的,其带来的后果具有严重的灾难性。 第一,综合国力急剧下降。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而俄的经济实力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大大地被削弱了。据俄有关的统计资料,近10年来,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40%多,工业产值下降了50%以上,农业产值下降了40%,固定资本投资下降了3/4,卢布贬值了7/8。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和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过1929—1933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按人口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俄罗斯甚至落后于沙皇时代。1913年按人口计算的俄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平均水平的96.7%,而1998年仅为66.1%。近几年来,俄经济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按卢布的汇率计算仅为 0.8-1.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仅为1.6-1.7%;俄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不到2%,进口不到1%;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中的比重不过0.5%。由于生产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国家财政货币体系的崩溃,俄政府财政在颇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国家的贷款,每年为偿还外债的支出约占整个联邦预算支出的1/3,为了取得贷款,俄改革的方案还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经济实力严重下降的同时,继承前苏联70%军力的俄军事实力也明显下降,每年的军事预算仅为50亿美元,难以维持必要的军事开支。由于俄综合国力的急剧下降,其国际地位明显下降。普京认为,10年的改革“已使我们达到了极点”,“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第二,导致居民普遍贫困。改革和经济转轨应该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改善和实惠,然而俄近10年的经济转轨带给居民的却是灾难和贫困。对此,戈尔巴乔夫作出了评价,叶利钦也不得不承认。戈尔巴乔夫在记者访谈录中说道:“人民、我国人民为改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鲍里斯·叶利钦本人在他最后一次讲话中已经承认,只有12%的居民从改革中获益。” 俄一个普遍说法是近10年来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约一半,其实际下降的情况可能更严重。从卢布贬值的情况看,仅1998年的金融危机就导致卢布贬值2/3,经多次贬值后,卢布贬值了7/8。这就意味着俄居民长期用辛勤劳动挣来的大量卢布(包括存款和现金),顷刻间化为乌有。据官方材料,俄有1/3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再从俄罗斯人的工资和退休金情况看,1999年俄罗斯人的平均月工资为1520卢布(约合60美元),退休金平均为650卢布(约合26美元),与80年代相比,其水平大大下降。在苏联时期,卢布的汇率为0.65卢布兑换1美元,在80年代卢布稳定,商品价格低。在此期间俄职工平均月工资超过200卢布,如1988年俄职工平均月工资高达235.2卢布,约合362美元。1999年俄罗斯和美国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月收入分别为65美元和2811美元,前者仅为后者的2.3%。
第三,各种社会问题突出,特别是腐败、犯罪的现象严重。在俄近10年的经济转轨中,由于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法制的不健全,社会和经济处于无秩序状态,为腐败、犯罪现象的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严重的腐败犯罪现象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首先,在私有化过程中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使少数人发了国难财。少数金融寡头正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形成的。据俄罗斯杜马代表、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利西奇金的披露,俄整个私有化进程杂乱无章,并有外国机构插手。国有资产被廉价出售,12.5万家企业平均每家仅以1300美元的价格被卖掉,俄因此丧失了一系列部门,大量国有资产落入黑手党和外国公司手中。俄所出售的企业的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仅卖了72亿美元。利西奇金认为俄私有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仅1996年一年因经济遭到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就比卫国战争的损失多1.5倍。值得注意的是,甚至作为“休克疗法”倡导者的萨克斯后来对俄私有化也持否定性的评价。1999年11月7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中写到:“我过去对于大众私有化是过度乐观了。1991年捷克和1993年俄国的证券私有化,很快就变成了腐败性的资产掠夺。管理者侵吞资产而证券持有人到头来一无所有。”叶利钦在《午夜日记》中声称:“(1996年)大选之后,整个俄罗斯市场,我们所有企业的资产估计增长了数倍。……以数亿美元购得的所有大型集团的价值一下子超过了几十亿,甚至更高。”这种资产增值是在生产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不正常的,只能反映私有化过程中的弊端,也反映俄金融寡头形成的投机性。其次,腐败、犯罪已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1997年初俄内务部给总统的报告中认为“经济犯罪已到了危险国家安全的程度”。俄每年查处的受贿案件仅为 2万起,然而人们毫不怀疑,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仅在2000年11个月中,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犯罪就多达5.3万多起,其中团伙犯罪1210起。据一些专家估计,犯罪团伙控制着近60%的国有企业和50%各种形式的私有企业。2000年,俄内务部查出35.2万起经济犯罪案件,比1999年上涨了1/4。目前,俄信贷金融领域的犯罪数量迅速上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与商业机构负责人里外勾结盗窃国家财产情况严重,不少高级官员涉嫌参与犯罪活动。大约4万家公司和企业(其中包括1500家国有公司、4000家合资企业和1/3以上的国家银行)在刑事犯罪集团的控制下,借助于贪官污吏参与“洗钱”。再次,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在经济转轨进程中,少数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掠夺国家的财富和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而不断地富起来,而广大劳动者却越来越贫困。根据2000年5月3日俄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材料,俄罗斯现有约3000万富人,占全国人口1/5的高收入者拥有全国约一半的货币收入。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4/5的广大居民也仅拥有约一半的货币收入。 正是在总结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普京提出俄要制定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1999年12月29日,俄总理并即将成为代总统的普京在因特网上发表了《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的纲领性文章,明确提出了有关俄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问题。该文认为,吸取90年代主要教训之一是,所有这些年来,俄一直在摸索着、乱碰着前进,对全国性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这些目标将使俄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发达、繁荣和伟大的国家。经济方面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年限的远景发展战略这一问题尤其尖锐。该文还强调必须结合俄的现实寻找自己的改革道路和自己的模式,并列举俄将要实施的主要经济方针政策。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