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的根基到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产业结构、经营模式和竞争方式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企业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而领先的企业能否抓住这样的机会成功转型,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至关重要的一点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长江管理前沿问题论坛”上,来自长江商学院的项兵、曾鸣两位教授,分别以“中国顶尖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和“战略转型中的中国企业”为题发表演讲。两位教授指出,目前世界各主要投行都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并不等于中国企业的优势,中国企业和世界级企业的差距还很大。 原由 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目光注视到中国的时候,也迎来了中国企业发出“进军国际”口号的时代。那么,在中国经济利好的态势下,中国企业是否也能成为世界级企业? 先来看海尔。海尔一直以通用电气为榜样,希望建立一个产能结合的跨国企业,并且进入了金融行业。但是到目前为止,海尔碰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青岛商业银行很快就从金融行业退出。 再看TCL。以前TCL在其行业中遥遥领先,但今年中国手机的库存至少达到2000多万台,而市场消化能力不过六、七千万台。如果手机行业重现电脑、电视机行业的价格战局面,而TCL又只靠手机一个主业,它凭什么成为一流企业? 于是一个问题随之诞生: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希望的时候,中国领先的企业却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曾鸣教授认为,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一个企业的根基到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产业结构、经营模式和竞争方式,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企业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而领先的企业能否抓住这样的机会成功转型,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至关重要的一点。与此同时,它也有可能面临着一个成功企业的没落。 曾鸣还指出,中国企业竞争的环境、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改革开放中期到80年代中后期,转轨经济刚刚开始,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关系”。到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这意味着消费者有了选择,企业必须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最简单的竞争是通过广告来营销,这也是为什么在90年代初期中国充斥着所谓的“标王”,秦池酒厂、巨人、爱多等等,都是靠在央视扔广告树立品牌,但是它们并不在乎自己的产品质量怎么样。 90年代后期,当过剩经济走向饱和经济后,企业走向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只有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当选择了市场展开真正的竞争以后,大家才真正关心“怎样做一个好企业”,才会关心如何让企业“常青”、做成“世界级的企业”。但是这个时候,缺乏管理能力、缺乏战略,真正成为下一步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曾鸣指出,存在的必然合理,但是这个合理只是历史性的合理。如果认为中国政治经济的改革必然使企业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向世界竞争,那么对企业来说,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上,成为必然的一种选择。 曾鸣强调,中国的优势不等于中国企业的优势,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以后,靠廉价劳动力获胜的机会将越来越少:由于跨国公司利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已经把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压得越来越低;跨国公司还可以在中国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2年之内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很多在中国建立了世界级的研发中心,他们都在充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发世界性的产品。 跨国公司现在对中国市场是志在必得。他们利用全球体系的经营优势以及技术上的优势,并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如果这些能力完全发挥,将对中国市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这点来说,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挑战远未完全显现。 数字 中国企业和世界级企业有什么差距?数字最有说服力。 在英国《金融时报》去年公布的“世界上最受尊敬的50个公司”的排行榜上,入选企业中有24个来自欧洲,22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日本,1个来自韩国。 如果扩大视野继续看前90名,那么有2个来自巴西、2个来自印度,1个来自墨西哥。也就是说,在将来5-10年中,对新兴市场最具影响力的90个公司里,没有一个来自中国。 为此,《金融时报》得出的结论是:看好中国市场,但不看好中国的企业。 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1992年—2002年)是7%-8%。即使没有假账,该数字依然低于资金成本。项兵教授认为,如果是这样,那么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很可能是财富的毁灭者。看得出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是靠投入的加大而不是效益的提高。 项兵认为,在跨国企业纷纷入驻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企业不要谈“基业常青”了,能否活下去才是面临的问题。他认为,治理的核心是要使企业的一把手具有真正的管理水平,比如,他是否关心企业5年、10年后的发展,而并非只盯住“扭亏增盈”。 项兵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500强企业,因为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在世界主流市场上拥有主流产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而真正世界级的企业,在世界主流市场必然占有一席之地。 CEO 在美国,有很多人可以胜任纽约市长,但是没有几个人可以成为通用的CEO。归根结蒂,中国缺少世界级的CEO。 中国的企业家要调整心态:过去的好日子肯定不会再回来了。未来要有新发展,必须按照新的游戏规则去创造新的机会。如果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造成中国碳酸性饮料行业的毁灭,那么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中国企业几乎鲜有胜算。 目前很多企业正在庆祝15周年、20周年,也说明企业出现了一代人的更新问题,这也是目前讨论得比较多的“接班人问题”。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家感到非常痛苦的选择:一方面必须引进职业经理人、另外一方面如何安抚原先的管理班子。 企业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清醒的自我认识,这是企业应对战略转折的首要的基本条件。比如中国企业家信奉的两大法宝“低成本和营销”早已不适用。 如沃尔玛、家乐福、东方嘉园等正在迅速地膨胀发展,他们希望把中国的零售行业改造成现代化的物流链,当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形成的时候,中国企业自身的流通方式就成为巨大的包袱。 中国的企业家正在进行艰难的自我超越,而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如果一切重新开始,你会怎么样?” (作者 胡天舒)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