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地荒漠化课题组组长石玉林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地荒漠化课题组组长石玉林
本报记者 彭俊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记者:在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小标题: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作为本项目土地荒漠化课题组组长,您能否就这一结论作些说明?
石玉林:在长期历史演变中,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本项目研究认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当然,这其中也有其它生态环境危机,如渭河的水污染问题。但总的来说,土地荒漠化是主要生态环境危机。
记者:西北自古多大漠。从全国范围看,能否说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
石玉林:可以这么下结论。我们本次研究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0%。
记者:1994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荒漠化普查与199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荒漠化普查的结果公布后,从两次调查对比中人们发现:5年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2万平方公里,年均净增1.04万平方公里。那么,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呈什么发展态势?
石玉林:我们认为,无论是荒漠化,还是沙化,西北地区都呈蔓延、扩展、加重趋势,局部好转,总体恶化,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是西北荒漠化土地扩大的两大主要人为原因
记者: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面积,记者在报告中看到了这样两个数字:218.3万平方公里、60万平方公里。同是西北地区,同是荒漠化面积,为什么会有两个数字呢?
石玉林:第一个数据的范围涵盖了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和荒漠,第二个数据的范围仅指由于人为原因造成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本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扩大的两大主要人为原因,一个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另一个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记者: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石玉林:主要指内陆河干旱区。有三大块: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记者: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又有哪些表现?
石玉林:主要有5个方面: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遏制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要有冷静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地“向沙漠进军”
记者:近几年,中等强度以上沙尘暴发生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每到春天,沙尘暴就成为北方地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有无因果关系?
石玉林: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人类应当也只能消除由人类自身引发的不利因素,以减轻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大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危害当然不仅仅表现在沙尘暴上,当地居民甚至会因此最终失去家园。向沙漠化挑战、遏制荒漠化进程,人们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期望值似乎也越来越高。
石玉林: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遏制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要有冷静的态度、科学的方法。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在西北地区,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原始大沙漠。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