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鸟笼人家”
2002年8月1日07:3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在成都市区内姜街74号1栋4单元7楼25号那套一室两厅、建筑面积只有54平方米的老式拆迁房里,住着陈家3兄弟三家9口人。大哥陈炳生是成都水表厂普通工人,今年46岁,妻子罗素芳患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比妈妈还高的儿子陈虎在读高一;二哥陈坤下岗在家,儿子10岁;三哥陈林也下岗在家,女儿已经14岁。目前三家两代4女5男共处一个屋檐下,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说,像这样的“鸟笼人家”,在成都已经很少了。
家,就像一个鸟笼陈家所住的
7楼刚好是顶楼,半年前这一“发现”,让绞尽脑汁想拓宽空间面积的陈家3兄弟眼前一亮:通向楼顶的小小过道不就是一间“大”屋子吗!找来钢管、铁皮和木材,自己动手,读高一的男子汉陈虎“宽松”地住了进去。虽然很难伸直腰杆,但陈虎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是自己一个人的天地呀!在这间更像鸟笼的“过道间”里,陈虎拼命读书,他想有一天随心所欲地放飞自己的理想,他想挣钱为父母买大房子!
绕过陈虎的小“鸟笼”,我们进入陈家的大“鸟笼”。大哥、二哥各住两室中的一间,客厅加过道则成了老三的家。
最初,3兄弟住进来时还没什么,后来结婚了,后来有孩子了,后来孩子长大了,他们日渐感觉空间一天天在缩小,家越来越像“鸟笼”了。很多的尴尬和不方便突然冒了出来:只有一个小小的厨房,三家人得轮流做饭;只有一个小小的卫生间,大小男女9个人得排队洗澡、排队方便。
大哥家的屋子,把屋顶利用成衣柜,小餐桌也是折叠的,用一个小箱子放那台仅有的小电视机;屋子里绝对摆不下床,于是陈炳生夫妇买了活动的三组合式小沙发,也只能放下两个沙发:白天当椅子,夜晚就是夫妻的床了;沙发太小,妻子又有病,陈炳生大部分时间是睡在地板上。二哥的屋子是最“奢华”的,把阳台打通后面积居然达到10平方米左右!居然可以摆下一张床!可其他的日用器具,也只能向“小”看齐:小电视、小风扇、小桌子、小板凳。三哥的家是原来的客厅加过道,也不能摆床,一切用具都小;一根铁丝、一块塑料布,把屋子隔成两个世界,可女儿已经14岁了呀!
新家,它在哪里?
与帮人打零工的两个弟弟相比,陈炳生每月收入相对固定,可那几百元的惟一收入就是家庭的绝对支柱,没有办法出去租房住;参加过“廉租房”的抽签,可运气似乎总是不好。
有病的大嫂罗素芳说,我们理解国家的困难,不想给街道办添麻烦,可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年龄大了,找工作没人要”,“上个月我半小时昏迷3次,当时只想,我还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陈家人都不敢请朋友来家玩,因为不知道让来客坐在哪儿。
据太升南路街道办老居委会干部马婆婆说:虽然整个74号大院的居民都是从其他地方拆迁过来的,但这样困难的只有他们一家。
在与市特困办廉价租房办公室取得联系后,今日,本报记者将陪同陈家人去廉租办:也许,那里就是“鸟笼人家”的希望所在。本报记者曹笑摄影郑许巧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