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香港抗经济危机能力大增
2002年6月26日10:14 新华网
|
新华网香港6月26日电 当97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一场金融风暴正在亚洲蔓延。这场风暴引爆了香港多年来积存的经济泡沫。而后,香港经济转型、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的民生问题、通胀收缩问题、“9·11”事件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问题接踵而至,香港经济进入了多事之秋。
面对一波波冲击,年轻的特区政府在行政长官董建华的领导下,沉着应对,逆境自强,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最为舆论赞誉的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表现出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显示了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实施了一系列长远的策略和规划,正带领香港以坚实的步伐走出泡沫经济的怪圈,为香港经济打造“辉煌的明天”。
逆境自强 坚韧不拔
好的政府应该担当的重任是:“掌握眼前变幻莫测的局势,迅速调配资源,解决当务之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
在香港,绝大多数人对1998年8月底特区政府与“金融大鳄”的那场“官鳄大战”都记忆犹新。国际金融大鳄利用亚洲金融风暴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大做手脚,联手操纵,扰乱香港的金融市场秩序,使香港股市狂泻,利息大幅波动。一时间,香港金融体系风雨飘摇,几乎毁于一旦。
在这关键时刻,特区政府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采取果断措施,入市反击国际金融炒家的袭击。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大战,国际炒家败退,香港金融市场化险为夷。舆论称赞特区政府的行动“使香港在风暴中屹立不倒”。
多年过后,一位曾参与狙击港元的国际炒家也不得不承认,特区政府当时的决策是果断正确的。
“入市反击战”只是特区政府5年来所取得的成功范例之一。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特区政府还采取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重要举措,比如:抓住时机推行金融体制改革,强化货币发行局制度,合并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推出创业板市场,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为了减轻全球经济不景、特别是“9·11”事件之后对香港市场的冲击,推出系列有效措施,纾解民困。特区政府多次宽免税项,减收差饷,冻结公共收费,涉及金额达数百亿港元;以借贷保证的形式向中小型企业提供短期资金援助,设立19亿港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快进行建设项目,共推出3万多个就业职位。
旅游业是香港赚取外汇最多的行业之一,涉及大批就业人口。特区政府首先选择旅游作为恢复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几年来,特区政府与业界大力合作,开发旅游资源,兴建迪斯尼游乐园,举办推广活动,拓展客源,使旅游业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几年来,香港旅游业一直呈增长趋势,游客人数不断创造新记录,今年1至4月,旅游人数更大幅增长14.2%,带动了香港餐饮、零售、交通等各行业的发展。
经济学家说:“公众信心是打开经济增长之门的关键。”今年以来,香港旅游、贸易等都出现增长,停滞不前的房地产市场渐趋活跃,香港经济初露复苏曙光。多项调查显示,对未来经济看好和增加消费的市民大幅增加,充分表明港人对香港未来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审时度势 未雨绸缪
好的政府更为重要的是:“要密切注意长远发展,早悉先机,未雨绸缪。”——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
充满传奇色彩的英特尔主席安迪·格罗夫提出的“重要转折点”的概念,给董建华留下了深刻印象。“重要转折点”是指一家企业面临翻天覆地转变的时候,这种转变可以是再攀高峰的契机,也可以是走向没落的警号。
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充分暴露了回归前香港炒作之风形成的泡沫经济的弱点。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说,香港从前在教育及科技方面的投资不多,经济上讲求不干预,这些都使今天香港无法跟上新经济的发展。
振衰起弊,历史的责任落在了年轻的特区政府肩上。
回归以来,董建华在多个场合呼吁,香港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点”上,香港经济不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危机重重。面对越来越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和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香港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进化为知识型经济,不断向高增值发展。他明确提出,创意和科技是赖以增效、增产、增值以及提升产品服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年来,特区政府为消除泡沫经济痼疾,帮助香港经济转型,审视度势,采取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长远策略。这主要体现在不断投放大量资源在人才培育上,以建立质量俱佳的人力资源,发展倚重高增值业务的知识型经济;另一方面,政府大手笔加强软件、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香港整体营商环境,为未来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
如果翻看5年来董建华的施政纲领和特区政府的财政预算案,人们会发现,特区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发展知识经济放在第一位。5年来,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增加了近50%,提出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10年内提高到60%,教育制度也不断完善;政府拨款6.4亿美元鼓励市民终身学习,自我进修增值,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创新科技方面,政府设立了6亿美元的创新及科技资金,支持有助促进香港工业发展创新科技的计划。另一个1亿美元的应用研究基金作配合,资助具有商业潜力的本地科研项目。香港数码港及科学园已初具规模,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科技企业和人才。
与此同时,香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投资750亿美元,兴建近2000项工程,主要集中在运输、港口、旅游、土地开拓、改善环境、科技发展等领域。
这些硬件设施与香港软环境的结合,创造了香港优越的营商环境。香港屡次被评为“最自由经济体系”,吸引国际投资者纷至沓来。在经济不景气、国际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香港依然受到世界的青睐。截至去年底,在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跨国公司已达3237家,创下11年来最高记录。
背靠内地 合作双赢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
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使越来越多的港人认识到,加强和加快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不但能强健、壮大香港的经济体制,增强抵御各种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也是香港振兴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途径。
董建华说:“香港一定可以从内地经济持续增长中受惠,这是香港独享的优势之一,必须好好把握这些优势所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特区政府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在经济、金融、基建、旅游等方面以具体政策和措施,支持和确保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帮助香港尽快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
今年1月,经过特区政府与中央磋商,“香港游”配额限制大大放宽,大批内地游客访港,大大地刺激香港旅游业发展,仅4月份,内地游客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4%。
在贸易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有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研究两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今后两地的经贸发展带来了更富想象力的空间。通过建立这样的经贸关系安排,将有效地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人才、物资顺畅流动,有利于香港企业和专业进入内地市场,有利于发挥香港服务业的优势。
近年来,特区政府尤其注重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有关双方加强互动的消息频传:香港宣布与广州合作开发南沙;香港机场与珠海机场展开合作可行性研究;深港西部通道建设拉开序幕;粤港已就“一地两检”、开通珠江三角洲主要口岸至香港机场的水上客运航线、扩大粤港旅游合作等问题达成共识,等等。
经济专家认为,事实上,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带”。香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建立在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合作更频繁、更紧密的基础上。粤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对香港成功转型,巩固和强化其国际商业及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说,与许多地方相比,香港的前景充满希望。这一希望是建基于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他说:“在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合作与融合已是势不可挡。香港只有充分利用好‘内地因素’,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科技、经贸竞争力。”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回归5年之路,历经坎坷,有风险,有风浪,但更充满活力与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凭借着香港在各方面的优势和内外有利因素,经过600多万香港同胞的共同奋斗,香港经济一定能够蓬勃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薛建华 李凯)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