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市场上的许多日用品来自中国义乌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刚刚升起,战后重建随之备受关注。据美国研究机构预测,伊拉克战后重建将耗资1000亿美元以上。
中国货在伊拉克名声不错
伊拉克与中国自1958年8月建交起就开始了经贸往来,由于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经贸关系一直发展顺利。上世纪80年代是中伊贸易的“黄金时代”,上海社科院欧亚所的周国建教授曾在中东地区呆过7年半,他说,那时伊拉克用石油出口得到的外汇发展经济,是地区中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伊拉克市场供应丰富,中国的轻工和文具类产品很受欢迎,许多伊拉克人都知道中国的永久自行车、前进胶鞋和金星电视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刘月琴研究员告诉记者,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的几年内,根据联合国有关制裁决议,中国曾一度停止了与伊拉克的贸易往来,但在1996年底联合国与伊拉克签订“石油换食品”计划后,中国积极组织有关公司参加伊政府招标。截至2000年11月15日,我国有60余家公司参与“石油换食品”项下竞标并与伊方签订了650余份出口合同,总金额超过16亿美元,已获联合国批准近500份,金额约13.4亿美元,中石油、东方电力、中化、中建等25家企业在伊拿到了订单。前期我国向伊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食品、医药及医疗器械,之后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包括水泵、挖掘机和石油机械等。
资料显示,2002年,中伊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亿多美元。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甘春开博士指出,“石油换食品”计划属于联合国组织下的政府行为,民间贸易并不包括在内,如果把大量以转口贸易形式存在的民间贸易算上,中伊之间的贸易额会更大。中建公司驻伊拉克经理部的吴毛海经理有着17年在伊从事商贸工作的经历,他告诉记者,在伊拉克市场上销售的中国商品主要来自两个稳定的供货渠道,一是阿联酋迪拜港,那里是中国商品集散地,中国多家贸易公司都在那里建立了仓库,供应中东市场。另一个渠道是伊拉克商人从中国直接采购,近年来,伊拉克商人频频出现在广交会等中国的大型商贸交易会上,中国的义乌等小商品市场也有伊拉克商人常驻。
中国大米有望重返伊拉克
由于遭受多年制裁,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不如前,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更加欢迎,再加上伊拉克人对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商品有一种本能的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商品在伊拉克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记者了解到,一些贸易企业已向生产商采购帐篷、简易住房、电脑易耗品、笔记本、钢笔和乒乓球等商品,部分产品甚至已装入集装箱,等到航运恢复便立即起运伊拉克。伊拉克已有不少康佳专卖店,海尔也在当地建立了销售点,在战后伊电器市场上,中国产品将冲击日韩电器在当地市场上的地位。
由于无法自给,伊拉克对食品和药品的进口需求一直很大,战后这一市场上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吴毛海经理曾代理中粮公司与伊拉克政府进行过食品贸易,他向记者介绍了中国食品在伊拉克市场上的沉浮。“由于供货快、质量好、信誉高,中国的大米曾占领了伊拉克市场,但近年来在东南亚大米的竞争下,中国大米逐渐退出市场。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质量不好,而是与伊拉克人的饮食习惯有关,阿拉伯人习惯吃手抓饭,喜欢吃米粒细长的大米,对比泰国、越南大米,中国大米又短又粗,加上价格没有太大优势,因此被挤出了市场。”但吴经理又告诉记者,据他了解,中国一些大米产区已进行品种改良种植,中国大米重返伊拉克市场还是很有希望的。
中国药品进入伊拉克则难度较大,这主要因为伊拉克采用的是西方的医疗体系,与中国药品标准不同。如果中国药品想进入伊拉克市场,必须一种一种接受检验登记,而药品有上千种之多,全部检验耗时耗资太高,因此目前仅有几十种中国出产的药品在伊拉克销售。
在战后重建中,建材将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尽管美国企图垄断战后工程建设,但如果千里迢迢从美国运输建材,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在时间上也等不及。而周边国家中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有能力大批量供应建材。因此,对中国的建材供应商来说是个难得的商机。
从事民间贸易的公司表示,由于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义乌的货物无法直接海运至伊拉克港口,一般先海运至阿联酋迪拜,然后通过土耳其转运至伊拉克。在战后,中国商品有望直接发运伊拉克,不必从土耳其绕个大圈子,单运费就能够节省很大成本。如果没有联合国的制裁,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出口也能够使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中国商品将会有更多机会。
大型项目将受政治因素影响
“一个精明商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好的商机。”中建公司海外业务部的宋彦明经理表明了中国建筑企业重返伊建筑市场的决心。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是中伊两国进行合作的传统项目,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就迈向了伊拉克。由于中国公司技术水平高、信誉好,在工程承包上又具有价格优势,在海湾战争之前曾获得过大量项目。如今的中国建筑企业已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能否挤入伊拉克战后重建市场却并不完全由商业和技术因素决定。伊重建项目相当部分是政治性的,将首先发包给参战的美国、英国及其盟国的企业。
记者在科威特采访到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公司中东分公司总经理倪正山。倪经理说,中国公司在海湾国家的业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石油能源有关的,这类项目的金额一般都很大,他估计中国公司在重建工作初期拿到这类项目很难,项目很可能直接在美英等参战国的公司中进行分配。另一类是建筑方面的,中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机会也许更多些。他估计,中国公司很难通过正常的国际招标拿到伊拉克的大工程,但可以从总承包商那里分包到具体项目,就像他们目前在科威特和其他中东国家做的那样。战后伊拉克马上会有一些维修项目开工,然后逐渐有一些大的土建项目,他相信中国公司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机会。
伊拉克有可能成为中国重要出口地
上海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汪海认为,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商机非常广阔,不仅是伊拉克有战后重建的需求,长年的紧张局势也遏制了伊拉克周边国家的贸易和建设,这些国家在战后也会有许多新增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中东各国的商品贸易达到70亿美元,而且不断上升,中东国家的计算机配件﹑日用小百货等几乎全部是中国生产的。战争爆发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贸急剧萎缩,一旦战争结束,中东国家将萌生很强的需求,稳定的环境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复苏社会消费心理,这对于中国加强与中东地区的贸易和劳务合作十分有利。一些专家强调,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抓住伊拉克战后重建契机,将是中国在中东贸易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另外,如果战后新政府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伊拉克将是中东地区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地。
到伊拉克做生意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外交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伊拉克在阿拉伯国家中曾以公民最守法、官员贪污最少、社会贫困率最低而出名。但现在情况变了,社会分配倒挂,政府机关效率低下,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捞好处,商业的透明和诚信受到影响,这可能会给初来乍到的中国企业带来不便。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阿拉伯商人在伊拉克经营多年,有成熟的供应渠道,海运恢复后立刻会向伊拉克发出第一批货物,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竞争。科威特企业期望通过承包项目在战后重建中发挥作用,但他们熟悉伊拉克市场但无制造能力,因此专家建议,为顺利进入伊拉克市场,应关注科威特商家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