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在我国众多城市,同是学生,只因户口所在地不同,要想上好学校,就要付出择校费、赞助费等额外代价。对于广大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最怕的不是送钱,而是“钱送不出去”。
愈演愈烈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在昨天开幕的政协大会和抵京报到的人大代表中产生强烈共鸣。代表委员纷纷质疑教育乱收费“怪现象”,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这一现象背后的腐败和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8学生同“住”学校旁厕所
北京一所实验小学的老师在家访时,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一个厕所。原来,为挤进这所学校的“大门”,家长们费尽苦心把户口转到最近之处,以便就近入学。
北京某“重点”校,在查户口、交赞助费等传统方法不能挡住人流的情况下,让孩子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其中一道题为“一个企业要破产,你有什么办法”。
在北京,择校费多至3万元、5万元;而在中部地区一些省会城市的好学校,择校费也要1万元或2万元不等。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大了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的第二大支出。
点评:广西大学副校长黄维义委员说,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想尽一切办法择校实在没有必要。这样不但可能让家长殷切的期望落空,而且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问题的“根”还在应试教育和教育资源的缺乏、配置不平等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委员提醒:“现在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很大,可人们还是一味地挤高考这条独木桥。家长必须转变观念,适应环境的变化。”
低于分数线,一分交一万
某著名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收到要求入学的条子竟重达1公斤。北京市丰台区一所重点学校明码实价:低于分数线的,1分交1万元,真可谓“一分抵万金”。重点学校如此,一般学校也“不甘示弱”:虽说不是重点,但办个重点班总可以吧。收不了几万,就收几千。于是,不交钱的进慢班,交6000元的进实验班。
教育部抽查的结果令人惊讶,过去5年间,全国中小学乱收费高达15亿元,清退10亿元。
点评:王斌泰代表指出,教育领域怪现象很多:当民办学校的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强调“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时,那些享有优质资源的公立学校却几乎“公开”地大举营利,成为创收高手。这对公正、公平的教育理想而言,无疑令人感到悲哀。
乡下孩子入学仍有困难
广西河池地区是革命老区,一直很贫困,其下属的三只羊乡是“穷中之穷”,一位小女孩大声疾呼“我要读书”,结果这家学校收到社会各界近百万元的捐助,使她成为成千上万失学儿童中的幸运儿。
城市教育乱收费确实存在浑水摸鱼、搭车收费的问题;而在农村,乱收费则往往是因为政府没有承担教育财政责任。数字表明,2001年我国农村每个中学生的平均预算内事业经费拨款仅为10元左右,每个小学生的平均基建支出仅为1块多钱。
点评:张杰庭委员说,现在教育资源缺乏,分配不公平,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现在一方面教育资源缺乏,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像网校、广播电视教学等手段还没有充分利用上,这非常可惜。”黄维义委员为这种浪费心痛。
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新快报记者郑启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