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5日电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刊登文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应从国家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那种以为一味的让步就可以换取日本的友好的“新思维”,也是天真的,对日思维需要调整。 在发生了侵华日军残留毒气伤人事件之后,小泉内阁的部分阁员和一些国会议员再次于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纪念日)参拜了靖国神社。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予以谴责。 文章指出,历史问题是横在中日之间解不开的结,中国一直要求日本正确地对待历史,却一直不能得到满意的回应。显然,日本对“正确”的理解与我们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要求日本进行道德上的反省时,其实是将我们眼中的中日关系史当作了历史的全部,忽略了对对手应有的了解。用德国政府在战后的忏悔来反衬日本的顽冥不化也是不恰当的。 首先,如果说在德国历史上,纳粹思潮属于“基因突变”的话,那么军国主义在日本就是遗传;其次,纳粹势力在二战中被盟军摧毁,其后又在纽伦堡受到了彻底的清算,而日本则在战争即将结束时投降,军国主义势力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再次,战后的德国——无论东德还是西德——在盟军的监督下建立了与纳粹完全不同的政权,而美国则在日本保留了原有的政治体系。 提醒我们日本军国主义思潮回归的人其实忘记了,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政坛根本就没有中断,“回归”其实是个伪命题。日本承认了在战争中的失败,却从未承认发动战争是错误的。 文章说,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处于第一位的永远是国家利益,道义问题不应在国际关系领域永远占据重要的位置。在道德层面上要求日本彻底反省历史是必须的,但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其局限性。同样,那种以为一味的让步就可以换取日本的友好的“新思维”,也是天真的。 处理中日关系应从国家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与其要求日本道歉,不如踏踏实实地索取民间战争赔偿;与其指责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抬头,不如尽早作好应对的准备;与其抵制日本的新干线,不如集中精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中国新闻周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