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家门就到森林
2002年9月18日03:42 东方网-新闻晨报
|
提起森林,市民的第一反应或许会是大兴安岭,但可能说不出上海的城市森林在哪里。在昨天开幕的“上海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上海比较成规模的森林至少有两片:一片是位于佘山的天然次生林,面积约5600亩;另一片是位于崇明东平的人造林,面积约5700亩。市农林局沈兰全副局长告诉记者,除了以上两片森林外,上海还有超过千亩以上的“城市森林”17片,分布在除中心城区以外的10个郊区。
据市农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84年,本市的森林覆盖率为3.96%,到1989年,提高到5.46%。截至2001年底,上海的森林面积约659平方公里,全市的森林覆盖率为10.4%,人均森林面积约4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市农林局林业处的蔡友铭处长说,通过卫星遥感测试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市区的热岛效应有所减缓,这与森林和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有直接关系。
造林,就是为城市提供一个能源源不断输送新鲜空气的“绿肺”。为此,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造林目标:到2005年,全市退耕造林100万亩,郊区将出现占地671平方公里的大片森林,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0%,人均森林面积达到79平方米;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将呈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美丽景象。
专家看法
“乡土树种”唱主角
未来上海的森林建设将主要发展什么树种,是市民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沈兰全告诉记者,选择树种的大原则是以土生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适宜生长的外来树种。
沈兰全说,上海属于冲积平原,地势偏低,而且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不太适合一些乔木树种的存活、生长,引种外来树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在昨天的会议上,就有专家对城市大规模引种樟树表示了担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教授认为,樟树不耐寒,在暖冬的情况下,暴露不出问题,但如果有寒流侵袭,可能就会危及樟树的生命。
彭镇华教授还指出,“偏爱常绿树种、轻视落叶树种”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一个误区。常绿树种能给人们带来比较愉悦的视觉感受,但作为城市森林,更应该体现它的生态效应,而落叶树种在调节城市温度、减缓热岛效应方面有积极作用。
专家展望
皮鞋穿一星期不用擦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当记者向沈兰全讨教森林的生态价值究竟有多大时,沈兰全掏出了随身带的小本本,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森林一天要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呼出49公斤氧气,足够654人一天呼吸用。
沈兰全说,森林除了能发挥“制氧机”的作用外,还有调节温度、净化空气的作用,一亩森林一天可以吸收热量3万千卡,蒸发120吨水分,吸附约55公斤各种粉尘。将来我们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目标后,市民的皮鞋可以穿一个星期不用擦。另外,一亩森林在一昼夜里还能释放2公斤的杀菌素,能杀死肺结核菌、伤寒菌、白喉菌等多种病菌。
记者体验
记者前往位于松江区洞泾镇的“伟盟生态林”探访。汽车刚驶下沪松公路,不远处一片绿色的海洋就在眼前荡漾开来。阵阵秋风吹过,绿海“波涛起伏”。
刚走到林区入口,几声清脆的鸟鸣便“钻”进了记者的耳朵。穿过“长发”垂地的紫藤编织而成的长廊,记者步入了占地面积高达3600亩的生态林。
在一条小道的两侧,几年前种下的香樟树已茁壮成长为一批精壮“小伙儿”,身高七八米,腰身粗又壮。仔细一看,树枝上已挂满了豌豆粒大小的青绿果实。
踏进香樟林深处,股股清新的空气迎面袭来,令人心旷神怡。陪同记者的生态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久前环境专家对这里的空气进行检测后发现,空气质量明显比市区好很多。
香樟树间,鸟啾绕梁。工作人员指着远处一片桂花林说,每年春天的早晨,那里都会聚集起上千只鸟,百鸟争鸣,异常热闹。
记者看到,先前凋落的树叶已在地上铺成了薄薄一层“地毯”,脚踩上去非常松软,并发出沙沙的响声。夕阳的余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地面上的一些草类植物因此被抹上一层金色,片片绿叶被阳光照得通透。
行走在树林间,常有不知名的小飞虫绕着记者飞舞,地面的草丛中,几只小蜘蛛爬来爬去。在它们活动的区域,记者发现了几张晶莹剔透的蜘蛛网。见记者对昆虫如此感兴趣,林区的工作人员颇感惊讶,他们笑着说:“现在这里的小昆虫已不稀奇了,上回在树林里还发现过黄鼠狼呢。”
当记者走上另一条小道时,眼前突然一亮:数只蜻蜓正在空中追逐嬉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在一旁翩翩起舞,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黄昏美景。工作人员指着旁边一条穿过树林的小溪介绍说,前段时间他们还在小溪里抓到过小龙虾。
夕阳西下,林间穿行,周围的景致依次在眼前“放电影”,水杉、柏树、雪松、玉兰等树种群就是“主人公”。据介绍,整个生态林区从5年前开始建设,现在共有200多种树种,要想全部观赏完,步行足足要走4个半小时。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