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消费冲击校园
| |
| |
2002年10月20日02:47 重庆商报
| |
|
高校贫困学子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一直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然而,这几年来,高校里也出现了另一类现象:一些学子开始热衷于高消费,而且相互攀比,同样令人关注。
记者在龙湖花园魏先生处拿到了一个账本,上面记录着其女儿大学3年来每一年在学校里所花费用:第一年(2000年)4600元;第二年(2001年)5200元;今年虽然还有3个月在校期,但账本上其女儿的费用已达6300元,仅这学期开学两月的费用就达2600元,平均每月1300元。为此,本报《轻松周刊》记者赴重庆各大高校进行了调查采访。
高消费从何而来
调查一:
时间:10月14日上午
地点:重庆某综合大学
人物:戴语梅、董怀军、何项东、程平等
通过某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大三年级学生会干部董怀军的联系,记者针对学生消费问题分别在贸法学院、物理学院、机械学院等采访了15名学生,其中每月所花费用在300元上下的有4名;每月在600元左右的有6名;每月在800元以上的3名;1000元以上的2名。记者在采访中得出:现在高校学生的消费,往往是新进校的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要高出许多;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要高;男生要比女生高。那是因为,新生更追求时髦,添置的东西也要比老生多;城里的学生比农村学生家境要好;男生的应酬比女生要多……
调查二
时间:10月14日中午
地点:重庆某师范学院
人物:赖红宾、王涛、龙晓裴、卢柳等
记者之所以选择中午匆匆赶到某师范学院,是想与相约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们共进午餐。在世人的眼中,大学生最大的消费是在吃饭上,然而,令记者吃惊的是,同记者一起吃饭的8位同学,午餐消费最高的为5元,最低的1.5元。按其在学校食堂就餐计算:大学生们的伙食费用,每天最高的11元,最低的4元;再按月计,高的每月300多元,低的仅150元。而每月只要有300元的伙食费,就可以在中午和晚上顿顿有“小炒”吃了。
在该校与大学生们共进午餐时,记者还得知,现在大学里的伙食标准与5年前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提升。相反,由于市场经济,校园周边都涌现出了专做学生饮食的小摊,如果会消费,还可以花更少的钱,吃得更好。并且,从学子们的消费比例来看,吃饭也不是引发其高消费的主要原因,那么,目前令家长和老师都瞠目结舌的高消费项目,主要是一些什么呢?
调查三:
时间:10月16日上午
地点:沙坪坝某学院
人物:张夏、周晓、扬洋、高灵飞等
周晓是大二的学生,她也有一个账本,记者选取了其9月的大账,摘录于下:食卡250元、手机充值卡150元、口红38元、上网50元、买书8元、同学过生日送礼70元、美容美发120元、进茶楼80元……再加上几项隐私的花费,周晓9月共花费870元。周说,他们系上,和她一样到美容美发院去做头发洗脸的女生很多,除了流行以外,更多的是对生命、生存有了新的理解:尽管现在是学习阶段,也是生命的历程,不但要珍惜,还要有质量地珍惜;虽然知识很重要,但靓丽的容貌同样重要。所以,女生们花在买美容品上的钱比吃饭还要多。
张夏是大四的学生,他告诉记者,从大三开始他每月的消费在900元左右,而到了这学期,他每个月的消费突破1000元大关了,花费最大的是应酬,现在他已学会了抽烟喝酒。马上要毕业了,同学之间抓紧时间聚聚,稳固一下感情。为毕业以后找条出路,还要到社会上认一些门道,这也需要在吃吃喝喝中完成。再有和女朋友罗曼蒂克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就是每个月消费上1000元,手里边还紧巴巴的。
记者在各个高校采访时看到:80%的大学生都有手机,每个月的手机费,高的多达300元以上,其手机还不乏几千元的时髦新款,谁没有手机反而会遭取笑。不但有现代的手机,不少的高校学生还买了个人电脑、摩托车,进入了全现代化时代!
再则,许多学生的穿戴也很时尚,有的还是价值不菲的名牌。记者在对8个学生的调查采访时了解到:8个学生5个来自农村,但买衣服都会到专卖店去买,哪怕是夏天的汗衫。其中有价值上800元一件衣服的,有4名同学;8位同学全部都有500元以上的衣服。
更叫记者吃惊的是:一些学生不住学校,也厌倦了租房,为了显出派头,竟然向家里提出在校园周边买房的要求。据说,沙坪坝某高校旁的小区,就有高校学生买了房,并请了一个保姆专门打扫卫生,照顾其生活。
谁在为高消费买单
从记者的采访看来,高校学子们的消费的确越来越高,那么,是谁在支撑这样的高消费呢?
记者对本市高校的20名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90%完全依赖父母;10%是主要依靠父母,自己也勤工俭学的挣一些;没有一个是独立自主。
各界评说校园高消费
扬云生(某大学生之父):天下父母都有一颗爱儿之心,哪怕只有一个馒头,肯定是留给孩子,自己再饿,也舍不得吃一口。可是,做儿女的也要反过来替父母、替家庭想一想,不要滥用父母的爱,把父母的爱当作索取的砝码。
钟其容(某大学生之母):我家每月负担孩子几千元的消费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我最揪心的是将来做父母的老了,挣不了钱了,孩子自己面对社会,又到哪里去拿钱维持这高消费呢?
张明远(重庆大学教师):想当年我念大学的时候,每月家里只给40元钱的生活费,自己还得省着用,存下点钱来,等放假时给父母、家里买一点礼物带回去,表一表孝心。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校园里讲吃讲喝,不应是当代大学生的风范。
秦其问(西南师范大学教师):大家好像认为,大学更注重教学生学问。现在看来,大学里的教育也应该是德育和智育并行,因为中国的大学生都是按级升学的,不像许多国家是修学分,读大学时已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自然人了,而中国大学生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一进大学少了很多约束,很容易接受一些不良的影响。现在大学里涌起高消费风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王群(上海某医药公司重庆分公司老总):在每一个假期里,我们都会找一批大学生来做促销,来时争先恐后,可往往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喊太累、吃不消,不干了,还说:反正家里要给钱,犯不着来吃这份苦。如果可能,我建议我们的学子们试着拿一个月,或者拿一学期,不要家里一分钱,自己完完全全的靠自己勤工俭学生存,也体会一下挣钱的不容易。
莫怀戚(著名作家):这是独生子女症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我认为,这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对孩子、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都没有益处。毕竟我们做父母的都会老去,江山社稷早晚都会交到我们孩子的手中,可是我们的孩子在父母自私、不理智的爱下,已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德行,实在很令人忧心。其实,要阻止这股校园里涌起的高消费风潮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只需溺爱孩子的家长们把心肠硬起来,捂紧钱袋,对孩子的花费严格“打表”就行了。
记者 罗侠 实习生 刘雨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