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先把中国新闻社和中国新闻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名字可能对很多网友相对有些陌生。 孙永良:先介绍一下中新社,中新社是中国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一家是新华社,一家是中新社,全称是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到今天已经成立51年,时间不短了。当时1952年为什么要成立中新社,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西方对中国的信息是封锁的。新华社是一个官方媒体,代表着中国的声音,许多海外华文报纸如果使用新华社的信息就会被封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一些知识界、文化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比如上海市副市长金钟华、侨界领袖洪丝丝、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新闻社。50年代中国新闻社作为一只新闻界的轻骑兵,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介绍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包括重大事件性的采访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去年这个时候中新社度过了它的50周年华诞,到今天为止,中新社已经成为产品多元化中央级的新闻机构,它的产品包括文字、图片、电影声像、网络、出版品,还有部分内部参考。在海内外中新社拥有员工近千人,在国内有23个国内分支机构,在国外一些华人华侨密集的国家地区,比如说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都有分社。我们在香港有一个很大的分社,有50多人。这是中新社的基本介绍。 主持人:按说中新社的历史已经是半个世纪了,而且规模不小,在内地的这些网友也好,读者也好,他们了解还是比较少的。是不是因为中新社的定位是对外宣传,在国内媒体落地的机会比较少。 孙永良:这是由中新社的特性决定的,中新社主要是对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来服务,来传播文化、传递新闻信息。在网络出现以前,在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在一些侨务系统当中,在华侨比较多的侨乡知道的比较多一些。 主持人:是不是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中新网本身的诞生为中新社在国内影响力的增加起了作用,? 孙永良:中新网全名是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中国新闻社触网历史比较早,1995年4月在香港分社已经把中新社的新闻搬到网上,有一个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网站,当时网上寥寥无几的中文信息当中我们占的地位非常重要,特别是内地上互联网是非常早的,当时反响很大。当时我们接到海外的来信、留学生的来信,包括海外华侨的来信,称为这是中新社业务的一次非常大的飞跃,我们也很受鼓舞。到了1999年元旦,现在意义上的中新网在北京成立,到现在已经是四年了,我参与了中新网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一开始我们人很少的,现在实力跟一些大的新闻网站、国家重点网站比起来也不是太大,但是比以前有了重大进步。现在我们有十几个频道,一百多个栏目,我们在国内的19个分支机构都有了自己的网站。所以说中新社的网站是一个网站群。 主持人:你们中新社为什么对上网有这么大的积极性?前几天中国日报老总说,在北美的发行速度太慢,不得已才上网。你们是为什么呢? 孙永良: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华侨华人,新的移民增加迅速,到东欧、南美、非洲、南非、北非都有大量的中国新移民出现。这些新移民到了那儿之后,有巨大的信息要求,但是当地又没有什么中文报纸,创办有一个滞后期,而且新移民的素质比较高,他们都是留学生,他们迫切需要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上网。这是第一。 第二,随着新移民到这个地方之后,中国人习惯到了一个地方愿意办报,不管多少人愿意办报。我们传统业务又达不到,我们在网上发布新闻,他们在网上下载新闻登在他们的报纸上,起到供稿的作用。 主持人:据说你们给几百家华文媒体供稿。 孙永良: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详细调查,但是我看过的报纸,包括南非的报纸,包括毛里求斯的报纸,很偏远的报纸也有中新网或者中新社的消息。他们从哪儿得到的?大部分是从中新网上下载的。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