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最后两名SARS患者(图)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17日03:42 中国青年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8月16日,在“告别非典,走向明天”的欢送仪式上,北京市最后两名SARS患者卢志艳(左三)和孙峥(右二),从地坛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接过了赠送给他们的纪念品。该院从今年3月26日开始,先后收治了329名非典病人。本报记者贺延光摄对北京地坛医院的护士李琪、张慧中和张立娟(从左至右)来说,8月16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曾在救治病人中感染非典的小李,身体已经完全康复,而张慧中和张立娟也结束了在SARS病房连续4个多月的护理工作。本报记者贺延光摄
本报北京8月16日电(记者王尧)别了,SARS。今天,19岁的孙峥作为中国内地的最后一名SARS康复患者离开了北京地坛医院。
同在今天,卫生部公布的每日非典疫情说,目前中国内地已经没有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说,鉴于非典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不再每日公布非典疫情。
地坛医院今天举行了一个“低调”的仪式———为最后一批康复患者送行,宣布医院恢复正常门诊。
“这是一场灾难。”地坛医院党委书记刘建英说。今天,她在准备上台的发言稿时,又一次落泪。此前,当这里有5名一线护士被感染SARS病毒时,她曾落泪;当一名SARS病人抢救无效时,她手下的医生和她一起流泪。
一场由未知来源的SARS病毒制造的人类灾难,正在走近结束。今天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了这场灾难让中国人付出的生命代价:5329名被确诊的患者经历了非典的病痛,349名公民不幸死亡。
在北京,这家和明清皇帝祭地场所“地坛”相邻的传染病专科医院,经历了143天的“非常生活”。
3月26日,地坛医院收治第一例非典病人;4月17日,成为“非典定点医院”,5天之内收治了当时北京非典病人的20%,一度病床上全是SARS患者;6月24日,北京被“双解除”后,这里又成为北京市惟一保留的非典定点医院。
在143天里,地坛医院共收治了329名非典病人,其中20多人不幸去世。这里有580多名医务工作者上了一线。
今天的会场上,220名一身白衣的医务工作者站在主席台的对面,成为一道独特的背景。他们中有的刚刚在SARS病房值完最后一个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庄重地向他们鞠了一躬。同为医生的这位领导人,严谨地把发言稿中的“非典”全部改成了“SARS”。
因故没能如约前来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捎来了三句话:“祝福康复的病人;医生护士辛苦了;我会找机会来地坛医院看一看。”
“医生、护士,甚至在病房打扫卫生的老人,都是真正的英雄。”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说。他在简短的发言中,两次向医务工作者表示了感谢:“对SARS病毒,我们缺少科学的武器,只有依靠你们。”“你们的行动丰富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内涵。”
“我不是多勇敢,更谈不上伟大。病人来了,你当医生就得救他们。”刘建英转述一位名叫徐寒的医生的话。徐寒是个1979年出生、去年刚刚毕业的“小先生”。
刘子军医生说:“医生对有些人来说是个饭碗,而对我是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位参与过最危险的切管手术的医生说,“我觉得很奇怪,怎么突然间我们从要红包的‘白狼’,一下变成了顶着那么多好词儿的英雄?”
今天,一个书有“北京地坛医院抗非典纪事”的丝绸长卷,被收藏进了首都博物馆。“教训是最好的老师。”贝汉卫认为,一个高标准的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修建高楼、大桥一样重要。和失去的生命相比,SARS对中国的影响更深远。
中国告别 SARS,希望是个永别。但是,地坛医院党委书记刘建英说:“防止可能出现的非典疫情反弹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曾被问到:如果SARS真的重来,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他说:“一是我们在处理传染病流行的经验会更足,不会措手不及;二是会实事求是地面对危机,不会再瞒报,耽误时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