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力量叫智慧--4号线抢险指挥部探营记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8日15:27 新民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本报记者杨俊报道
突发险情考验应变能力,而应变的过程恰恰展现一座城市的综合素质。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抢险工作已经进行了整整七天七夜,如果说有一种力量让无形中的“魔”渐渐被降伏的话,那种力量就叫做智慧。
专家云集 科学决策
昨天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设在中山南路保险大厦的抢险指挥部探营。底层会议室门边,一个黑色的大垃圾袋中装满了用过的饭盒,门内,一些人正边吃盒饭边商量着什么,他们身上衣衫大多有些黑,汗水和灰尘在疲惫的脸上搅和在一起。
一个高个子正在用小盒舀菜汤,仔细一瞧,竟是已调任机场集团党委书记的前市政府副秘书长、老市政局长吴念祖。往边上看,一溜城市建设领域的“大腕”——搞科研设计出身的市建委主任熊建平、刚刚完成卢浦大桥施工指挥任务的丁浩、正参加深水港建设的前隧道股份董事长程骁,以及地铁施工界的“一老二少”三位“大将”谭企坤、五一和白廷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隧道之父”刘建航院士,隧道设计界的几位“腕儿”乔宗昭、沈秀芳等,以及指挥过外环隧道排险的“少帅”陈彬都在。
一个头发凌乱的中年人斜靠着椅子睡熟了,走近一看,原来是抢险总指挥、副市长杨雄,工作人员悄声说,一个星期来,他每天最多睡3小时,让他打个盹吧……
这满满一屋子上海城市建设领域大名鼎鼎的人物凑在一起,实在难得一见。他们虽然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熟悉隧道施工技术,了解险情处理方法,敢于拍板拿方案。
7月1日凌晨轨道交通4号线突发险情没多久,赶到现场指挥抢险的陈良宇、韩正同志反复叮嘱两件事——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根据专家建议,曾经长期分管城市建设的韩正同志提出地下、地上、坝内坝外抢险方案一起落实的思路。
面对险情,只有四个大字:科学决策。应急预案当即启动,各路设计、施工、技术专家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到命令从四面八方赶到了现场,开始了艰苦的抢险方案制定工作。吴念祖从浦东金桥赶到现场时,杨雄立即递给他一张指挥证,上面印着“02”号,“01”是杨雄自己,而赶到现场的每一个专家都立即拿到了自己的证件。一切工作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位专家组成员高度概括了7月1日当天的行动——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合适的决策者、拿出最有效的方案。
把好关口 协调推进
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会碰到紧急突发事件,而在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里,突发事件会同时具有迅速放大性和缩小性。放大性是指突发事件变成直接灾害、再导致次生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波及面迅速扩大。而缩小性是指突发事件导致的灾害,被特大型城市拥有的各种科学手段和现代化设施及时有效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何在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还没有形成放大效应前就被缩小,就要看这座特大型城市在应变中能否科学决策。
有紧急预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预案的“科学含金量”,它来自各路专家智慧的大脑。轨道交通4号线抢险指挥部有一份联系单,充分显示出抢险中细致科学的分工——地面组、地下组、管线组、防汛组、监测组、专家组、注浆组、拆房组、地区组、治安交通组、新闻信息组……每个组有1到2位职能部门领导或专家把关负责,每个位置都拿出最好的方案,然后协调推进。
鸦雀无声不如议论纷纷。上海地铁建设公司总经理、抢险地面组指挥五一说,在指挥部里,争论难免,可贵的是争论过后最合理的方案确定后,各方面都能不折不扣地落实。
既然险情的起因是内外压力失去平衡导致隧道部分坍塌、地面随之出现“漏斗形”沉降、部分建筑物倾斜倒塌,那么恢复平衡体系就是抢险的第一步。专家们达成一致意见,指挥部决定先实施隧道内封堵施工,用钢筋水泥筑成隧道内的堤坝,然后对封堵住的隧道进行灌水回输。这样,位于地下30米左右的隧道内外压平衡,维持稳定状态。接着对松动的土层进行注浆处理,把因塌陷位移导致的土层内新空隙填满,维持土层受力平衡。同时,对四周的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保证把影响圈定在最早塌陷的“漏斗形”范围内。
专家们说,施工的过程就是一个“力的平衡”过程,只有地面、地下、防汛墙内外受力都达到平衡,险情才能被真正控制住。而目前专家组拿出的方案都在向这种“平衡”迈进。甚至有专家形象地说,控制土层运动就像捏面,面捏完了要放在一边“醒一醒”,稳定了以后才能赶皮儿。现在各种措施都采取了,要给土层一点时间来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原定爆破拆除的鸿宇商务楼改为人工拆除,就是不想再破坏已经稳定的土层。
方案有效 险情平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抢险工作,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国务院专家组在综合分析了目前的抢险情况后,高度肯定了上海重点针对地下隧道、防汛墙和周边建筑的抢险技术方案。连续几天的勘测数据也显示,集各路专家智慧的“恢复平衡方案”收到了奇效,原险情地带土层已经平稳。
杨雄说,现在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上海市民,4号线险情对周围重要设施如南浦大桥,以及居民聚集区无影响,险情基本处于受控状态。而目前的抢险工作是一个系列工作的组成部分,今后一段时间内,恢复交通、恢复地铁隧道施工、安全度汛之后建造永久防汛墙等工作都将有步骤地展开。
看看指挥部里老老少少“腕儿”们疲惫的脸,看看窗外七天七夜没有停歇过的工地,再看看马路上气定神闲的市民,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心中徘徊。吴念祖说,最好的专家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是因为他们有经验、有责任心,更因为有一份对上海城市建设深深的感情,而这份感情决定了抢险方案必定基于科学的决策、智慧的力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