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日子里,许多人也许都观察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纳非典时期的“幽默”了,更有一些人甚至自己也加入到了这种“幽默”的制造工程中来了。 转自搜狐 “非典幽默” 疏导不良情绪 转自搜狐 记得前些天有个从来不苟言笑的朋友给我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据悉,北京的‘非典恐惧症’患者已达250万,其主要症状为成天戴着大口罩,皱着眉头不会笑,抢油抢粮抢中药,整天消毒不睡觉。”而这只是众多的关于非典型肺炎的幽默中的一个,类似的幽默在网上、报纸上以及各种传媒上在这一个时期内几乎是随处可得,并且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反感。 转自搜狐 一般情况下,幽默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同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取决于先天;而整个人群的关于“幽默”的特征更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而我们目前的这种变化却像SARS一样,让人觉得有些突然。SARA时代的幽默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转自搜狐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北京慈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徐小旺教授,徐主任介绍说:“幽默在很多时候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的紧张情绪,疏散人们的心理压力。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种特定时期的幽默应该是所谓‘非典恐惧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它可以对人们的不良情绪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疏导。这也是心理避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恐惧”、“麻痹” 源于不了解 转自搜狐 据有关媒体上数字显示:近日来,在地铁等绝对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戴口罩的人也只有五成左右了。这说明所谓的“非典恐惧”时期正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而在这“后非典恐惧时期”里,我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 转自搜狐 “在今后的几天里,人们对非典防护可能会有所懈怠,而我们也有可能会因为这种懈怠而付出一定的代价。”徐主任很严肃地说,“在‘非典恐惧’时期,尽管有些措施应属于‘过度防护’的范畴,但还是必须承认,人们的防护措施十分严密。而这些防护措施大多数是繁琐的和不舒适的,是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很不牢固。一旦外部条件有了变化,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变化,它的执行便不会那么容易了。与‘恐惧’相对应,我想这应该是一种‘麻痹’。而无论是‘恐惧’也好,还是‘麻痹’也罢,其真正的原因却都是一种不了解,这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对非典的不了解;而其余的则是对自身健康状况和健康知识的不了解。”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非典引发持续心理问题 转自搜狐 据权威机构预测,在非典时期及其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非典事件所造成的或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将有可能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转自搜狐 对于每一个事件的亲历者来说,该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在其心理上留下一些印记:其中的一部分人会表现得比较突出,以神经症甚至是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更多的人则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情绪情感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这样的一种人,这种心理上的印记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有任何的外在表现,但在不确定的将来,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以一种不确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不论是针对哪一种人,实质上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干预,从理论上讲,这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现也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转自搜狐 徐主任神情严肃地说:“美国的‘9·11事件’、我国的大连空难,这些灾难性事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画上一个句号。而此次非典,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之广还是持续时间之长,都是无法与其他类型的灾难性事件相比的。因此,此后的心理干预,更应该是‘持久战’。” 转自搜狐 最后,徐主任还补充说,目前的各家媒体上都有一些关于非典时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介绍,都是很科学的,也比较简便易学,但如果遇到一些用这些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是需要及时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信报记者 刘圆圆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