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写世界古尸保护奇迹:马王堆“老太太”搬家记
| |
| |
2003年1月16日22:21 新华网
| |
|
新华网长沙1月16日电(记者 明星 刘非小) 1月16日凌晨两点,随着工作人员缓缓将“国宝”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遗体抬进全新的“地下寝宫”,一直紧锁双眉的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松了一口气。
“我们做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陈建明对记者说,“将辛追从条件相对简陋、环境相对不理想的旧馆搬迁至新馆,这是我国利用多学科保护古代人体的一大突破。”
31年了,马王堆女尸仍然保存良好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搬家”的“老太太”做了检测,还拍了X光片。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罗学港教授说,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肉眼就能看清。
陈建明说,31年前辛追遗体出土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很多文物专家都认为女尸“非坏不可”。女尸入住湖南省博物馆,已经是她出土后很长一段时间了。“周恩来总理当年指示说,古人用原始的办法保存了两千多年,我们至少要用现代技术保存200年。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是没问题的。”
记者了解到,保存马王堆女尸达30年之久的湖南省博物馆旧馆,其恒温、恒湿和特殊的陈列方式在当时均居亚洲一流水平。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当初解剖女尸的主刀人。他回忆到,辛追尸体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我和当时人体解剖教研室的同事们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当时是由曾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陈建明对记者说,16日凌晨,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马王堆女尸再次进行医学检测时惊奇地发现,当年医学专家手指按下去的按痕都还能清晰看到。“我国对马王堆女尸的保护创造了奇迹,根据医学专家的检测,现在的辛追和31年前出土时没有太多的区别。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定期对女尸进行检测和科学研究。”
“搬家”其实很简单
随着时光流逝,设备老化,旧馆已逐渐不能满足尸体保存要求。陈建明说,将马王堆女尸搬到新馆,有利于长久保护‘国宝’。”
对于外界描绘得十分神秘的辛追“搬家”,陈建明不以为然。他说,“老太太”搬家是件很简单的事,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复杂和玄妙。“就像医学院移动人体标本一样,很正常。”
陈建明告诉记者,马王堆女尸从出土到现在,都是一个很完整的整体。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她做了十几个学科的检测也证明,女尸至今还是一个完整的遗骸标本,依然具备可观性。
据测算,辛追“老家”和“新家”之间的路程是200米。2003年1月15日晚上8点,辛追开始“动身”,经过8分钟的短暂旅程,顺利到达新馆。接下来的5个多小时内,医学专家为辛追更换了新棺和药水。
更换新棺和医学检测时,原来一直呆在有机玻璃棺材里的老太太暴露在空气中。为防止细菌的侵害,湖南省博物馆专门制作了一个工作台,并且严禁非医务人员碰触女尸皮肤,一切都严格按医学规程操作。
陈建明说,“这次‘搬家’,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没有对辛追遗体造成伤害。”
新馆将使“老太太”安睡千年
恒温、恒湿、全自动化,是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地下寝宫”最明显的优点。“老太太”睡的“地下寝宫”里面,有温度自动传感器,把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的信息传递到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利用先进的录入自动控制系统,24小时监控“地下寝宫”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原来的老馆,温度和湿度都要靠人工测量,有时甚至是凭经验,估计数据。
陈建明说,“现在全部是自动的,并且可以控制到机组。比如说,我要求‘老太太’房间内的温度变化范围在正负两摄氏度。我们把温度设计在4至9摄氏度之间。‘老太太’泡在液体里,相对而言,湿度对她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我们害怕老太太睡的寝宫湿度大,会长霉菌。所以,干一点好些。”
庞大的空调系统需要稳定的电力保证。湖南省博物馆会出现停电的情况吗?陈建明的回答打消了记者的疑虑。
他说,辛追的“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其调温系统在断电8小时内,有自动恒温功能。经过检测,寝宫内的温度在断电后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需要8个小时。保温相当好,很稳定。湖南省博物馆还配备有专用的发电机。可以应付长时间的停电事故。
“辛追在现代科技的保护下,肯定又能安睡千年。”陈建明语气肯定地说,(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