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猫爸爸”张和民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01日03:06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山清水秀的卧龙,有“国宝”之称的大熊猫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有位人称“熊猫爸爸”的人,他就是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和民。
1983年卧龙竹子大面积开花,大熊猫面临严重缺食困境。“竹子开花了哎,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这首唱遍了大江南北的歌,牵动了张和民的心。这一年刚从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的他,毅然选择了偏远的卧龙,当上了“熊猫爸爸”。
在卧龙,张和民跋山涉水,追寻大熊猫的踪迹,终于掌握了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完成了大熊猫主食竹类的研究。
当时,大熊猫研究还是外国专家唱主角,但他们对圈养大熊猫繁殖这一难题一筹莫展。1989年,从美国爱达荷大学攻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硕士学位归来的张和民不服气也不甘心:“我们自己的‘国宝’,为什么自己不能研究?”张和民带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废寝忘食地进行“圈养大熊猫繁殖研究”等课题。第二年,该科研课题取得了成果。如今,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成活率达到100%。
“每当看到那些被熊猫妈妈遗弃不管的小生命,我的心一次次被撕裂。”张和民对老式育幼箱作了大胆而科学的改进,引入了“大熊猫生态育幼”观念。他在1998年攻破了人工育幼中的多个难关,使所有出生的小生命几乎都能成活,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奇迹。
张和民打破传统熊猫养殖方法,不让熊猫一直关“禁闭”,变一日两餐为一日八餐,让“竹”食谱由单调变为多样化,令熊猫由“独处”适应“群居”……靠着这一系列的创新,张和民带领的科研组先后攻克了大熊猫“配种难、受孕难、幼仔成活难”三大难关。
在他的带领下,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短短十年间成功繁育大熊猫50余只,研究中心也成为世界上最好、最大的大熊猫繁育基地和研究基地。
说起与大熊猫近20年的交道,张和民动情地说:“我的生命注定要与熊猫相伴”。
本报记者徐虹实习生吕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