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董新峰本报记者吴薇 “3·31大地震”后,有关台北的“盆地效应”、地震保险、震灾救援以及防震教育等话题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地震专家谈台湾地震多发原因 为更好地了解台湾地质情况,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9·21大地震”后曾亲赴宝岛的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晓东。 张晓东说,由于台湾地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地区,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地震的多发区。据统计,台湾和祖国大陆发生地震的比例已接近于1∶1,但是台湾大多数的地震都发生在海里,对陆地造成的损失不是特别大,如本次“3·31大地震”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花莲附近的海域。不过也有很多例外发生,比如“9·21大地震”就是一次登陆地震。 在谈到台湾地震带分布时,张晓东介绍说,台湾以中央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央山脉以西的地震具有部分大陆性地震的性质,像“9·21大地震”在中央山脉形成的破裂带长达300公里,而全台湾南北的距离也不过500多公里。据台“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的资料显示,台湾岛上共有51条断层。一旦发生地震,断层两边的地区损失将相当严重。“9·21大地震”后,张晓东曾亲赴台湾考察地质情况,他发现很多地区地表层错开得相当厉害,“一般来说,比较大的地震发生后,对其周围地区今后地震的孕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次“3·31大地震”震中在花莲外海,但重灾区却是台北。台湾一些地震专家认为,由于台北市地处台北盆地内,地震波在盆地内乱窜,地震能量无法消散,“盆地效应”因此造成台北地区更大的摇晃和建筑物的损伤。对此观点,张晓东表示赞同。同时,他还认为这与台北地区的沉积层也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如果沉积层都是石头,震动感觉不会很大;而台北盆地却是土质沉积层,且比较厚,地震波在此有放大作用,更易造成建筑物倒塌。 台湾历史上的大地震 一个世纪以来,台湾经历了很多次地震的冲击,台“中央气象局”还特别列出了百年来台湾十大地震损失伤亡表。按照这个统计,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应该是发生在1935年4月21日的规模为7.1级的新竹关刀山地震,当时造成3276人死亡,12053人受伤,54688处房屋受损。另外,发生在1941年12月17日的规模为7.3级的嘉义地震也对台湾造成了很大损失。这次地震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就连海峡对岸的广东潮州和福建仙游也都有明显震感。此次地震除无断层现象外,断裂、山崩、地声、地光和喷水现象均有出现,尤以山崩为多,滚落的沙石将阿里山溪下流阻塞,形成了著名的震生湖———清水潭。 不过要说起对台湾破坏最严重的地震,那还得是“9·21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1秒,台湾地区发生了规模为7.3级的强烈地震。这场被形容为台湾20世纪最严重的大地震的震中是位于日月潭西方12.5公里的南投县集集镇,震中距离地面只有1公里,属于浅层地震。当时整个台湾地区都有明显摇晃,很多民众在睡梦中惊醒,吓得抱起棉被就往外跑;住在公寓的人,在持续一分多钟的强烈摇晃停止后,也都扶老携幼疏散到巷道的空旷地区。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死于这场天灾。据统计,“9·21大地震”共造成2321 人死亡,8722人受伤,79804处房屋受损,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元(新台币,下同)。专家估计,台湾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成灾区重建工作。 本报驻台记者表示,台湾人的防震知识普遍比较丰富 一直以来,虽然台湾经常发生地震,但很多人的防震意识仍很淡薄,“9·21大地震”可谓为当局和民众敲响了警钟。 本报驻台记者王连伟通过与一些台湾民众的接触发现,他们的防震知识普遍比较丰富。在台湾,民众通过电视、网络以及当局印制的宣传材料就可以了解一些必要的防震知识。大体来说,台湾的地震防灾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临震反应、紧急避难疏散和平时准备。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些专门的地震研究机构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台湾“国家地震研究中心”就针对地震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印制专门的材料,告诉民众到时应该在哪躲藏,应该远离哪些物品等。该中心为在学生中普及地震知识,还专门和英国文化协会 及布里斯托大学联合举办“地震工程模型之校际竞赛”。此外,台湾的学校每年也至少举行两次标准地震演习,教会师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疏散至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带。学校还必须根据本校的建筑、走廊、楼梯等环境条件拟出全校紧急疏散计划,包括疏散次序、疏散路线以及第二疏散路线等,并制作成图表提供给全校师生使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还把这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列为考察重点。 除此之外,一些相关部门也积极配合防震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台湾建筑师公会就免费向全省民众提供房屋鉴定服务。据本报驻台记者介绍,“9·21大地震”后,楼房的建筑质量和防震功能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如台北新建成的“京华城”设计的时候带有先进的防震设施,结果在这次“3·31大地震”中就没有受到损失。 住宅火险自动包含地震险 尽管台湾各界对普及防震教育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是有不少民众防范意识淡薄,平时又不注意学习相关知识,结果地震发生后不仅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也使有关机构不得不支付巨额赔偿。“9·21大地震”后,台湾的行政部门开始构想通过保险机制的运作建立起一套地震损害赔偿网,并决定以附加于住宅火险的方式开办政策性地震险。今年元旦,这项政策正式实施,但效果很不理想。据产险公会统计,民众投保住宅火险的比例不低,但投保地震险的比例却低得可怜。以100户住宅来说,约有50户民众愿意投保住宅火险,但愿意附加地震险的民众还不到一户。 “3·31大地震”后,台湾“财政部保险司”决定采取新的措施,即住宅火险自动承保地震险。也就是说,民众投保住宅火险后,就可自动享有120万元的地震险,每户每年应负担的保险费仅为1459元。 台北市的搜救队和搜救犬 此次“3·31大地震”发生后,台北承德路三段一栋民宅严重塌陷,台北市搜救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出7位受困民众,赢得市民普遍好评。 台北市搜救队隶属于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它是在“9·21大地震”后酝酿成立的,当时台湾本身的救援工作相当不得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一些国家和地区派出的搜救队。这些搜救队配备的器材十分完整,后勤补给也相当充足,给台北市留下深刻印象。2000年9月21日,台北市追加2800万元预算成立了自己的搜救队。这支搜救队共有成员64名,包括56名消防人员及4名医生和4名工程师,都具有丰富的救灾、医疗及结构工程专业经验。为了加强团队配合的默契以及抢险能力,这些队员特别接受了12周的密集训练,其中6周是在岛内进行搜救训练,另外6周是远赴美国得州和加州接受“联邦紧急应变总署”进阶课程。此外,搜救队的装备也相当先进,包括影像侦测器、生命脉动探测器、心跳探测器等,同时配备了发电机、帐篷和饮水,在灾区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可自给自足进行长达72小时的搜索及救援工作。按照台北市的规划,搜救队应该在台湾发生重大灾害后1小时内出发,6小时内抵达台湾任一灾难地点。 在酝酿成立搜救队的过程中,台北市政府还着手联系搜救犬,结果美国爱慕思公司最后向台北捐赠了4只搜救犬。这4只搜救犬经过完整的训练,并获美国搜救犬协会的认证合格,具有在灾难现场进行搜救的能力。当发生火车出轨、大楼倒塌、山崩或泥石流等意外事件,搜救队需要尽快找到生者时,搜救犬就会派上用场。它可以用它比人类灵敏600倍的鼻子发现受困者的位置,并通过叫声或摇晃尾巴等方式告知搜救人员。 除了官方的搜救队及消防队等救援机构外,台湾民间也有一些地震救援组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慈济会”。“慈济会”是由证严法师创立的佛教慈善组织,它提供的救灾服务从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到身心的安抚,可谓一应俱全。“9·21大地震”发生后3分钟,慈济的志工就赶到灾区,并在凌晨2时向设在花莲的慈济总部报告了灾情。3时,台中分会成立了中区救灾中心;6时,台北分会成立北区救灾中心;半小时后,热腾腾的早饭就送到了灾民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