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胡必亮全面解读“小康”
| |
| |
2002年11月14日07:00 中国新闻网
| |
|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三日电(记者赵胜玉)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此,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胡必亮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从理论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概念。
他说,但江泽民没有直接使用现代化这个广为世界所熟知的概念,而是继续沿用邓小平从中国古代借用来的“小康”这样一个概念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他指出,从实践来看,江泽民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邓小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关于“小康”建设计划的继续与发展。
根据邓小平的设想,中国实施改革开发政策之后的现代化道路大致应分三步走。目前,中国已经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的历史性任务。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不失时机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由此可见,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也是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他说,从具体内容来看,当邓小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小康概念时,他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在江泽民的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胡必亮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项战略任务:一是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向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三是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四是由较低收入水平向较高收入水平过渡。
他说,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计划,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也涉及到民主政治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不仅涉及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问题,也涉及到人的现代化问题。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胡必亮认为,中国应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世界性经济结构再一次大调整、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较短时期内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二是坚持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效率,特别是提高利用市场力量改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农业等产业的管理与效率;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建立起既有较高竞争力、又有活力和效率的政府管理体制;四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过程,力争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
(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