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先祖们都吃些什么?”随着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考古学家们对生活在峡江地区的古人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目前,这一难题有了初步的答案。
大熊猫是史前美食
大熊猫肉是什么味?你肯定不敢冒着蹲监的危险去尝一尝。可古人知道“国宝”的滋味——著名古人类学专家黄万波发现,在史前时期,大熊猫竟被三峡古人类当作主要食物。去年5月和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在天坑地缝周边地区的洞穴中发现了8处古生物化石点和大熊猫、硕箭猪、双角犀、剑齿象、巨羊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同时,还发现许多旧石器和3枚古人牙化石。经研究,黄认为距今数十万年的“奉节人”就住在这些山洞里,而大熊猫等动物的遗骨都是他们狩猎所得猎物吃剩下的部分。
新石器时代渔民多
市文物考古所2000年底在位于长江边的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新石器时期地层多个灰坑中发现了大量的鱼骨。考古队领队白九江称,这都是当时人们吃剩下的。
据了解,这样的鱼骨和打鱼用的渔网网坠在三峡库区各区县的江边遗址都广有发现。这说明新石器时期的先民曾以捕鱼为生。
小米养育西周先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进入农耕时代后,先祖们刀耕火种、春播秋收,得到些什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2001年度巫山双堰塘古文化遗址发掘中,用浮选法获取了有关农业信息。该所研究人员梁中合、贾笑冰通过在不同地点和层位提取土样进行浮选,发现距今3000—3500年的西周耕土中有形似黍(小米)和狗尾草籽粒的炭化颗粒,不见稻谷的遗骸。他们认为,这说明当时居住在长江边上的古代巴人是以吃小米为主。
唐代大面积种植水稻
我们现在的主食水稻在三峡地区是何时出现的?这是一个人们关注度很高的问题。然而很“遗憾”,它似乎很晚才“露脸”。早在1997年11月,西北大学三峡考古队就十分幸运地在万州与云阳交界处的中坝子商周文化遗址发现了被疑为用于种植水稻的水田遗迹,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找到当时种植作物的证据。199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工作者在其负责的云阳李家坝唐代遗址找到了大面积唐代水田和炭化水稻颗粒、植株,这一发现成为三峡唐代居民主食水稻的最早确证。
清代出现外来“移民”
玉米、红薯和土豆分别来自南美和吕宋,均属外来“移民”。今年4月,复旦大学考古学家在万州麻柳沱遗址一片洪水后保存下来的清代旱地田垄上,找到了它们当时在三峡地区出现的踪影。这片分布在该遗址北部、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旱地垄宽30厘米左右,垄上有种植物的根窝,间距约50厘米。这样的特征,正是种植玉米或瓜薯类植物留下的清楚痕迹。(刘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