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羡林今年的第七个生日
| |
| |
2002年10月13日02:19 中国青年报
| |
|
本报记者 原春琳
本报北京10月12日电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今天成了小字辈儿。这位年近70的学者坐在北京大学勺园多功能厅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上,前面是周汝昌、丁聪、于光远等一批平时难得一见的老先生,他们今天都是配角。100多位文化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贺我国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92华诞,一同研讨人文教育。
在一双双关切的目光下,身着夹克衫的季先生被搀扶着走进大厅。场下的目光还没来得及仔细打量大病初愈的季先生,就被一道“人墙”挡住了去路。摄影记者们围在季老桌前,认真地捕捉着每个细节,以致于季先生的秘书发了火:请快让开,大家都想看看季先生。
照相不是主要目的,庆贺生日才是今天的主题。可实际上,季羡林先生的生日是8月6日。季先生的秘书李玉杰告诉记者:“每年只要季老身体允许,总有许多人或者大规模,或者小规模地张罗为季先生过生日,以表达对季老的仰慕之情。至于季老的生日是哪天,并不重要。今天是人们今年为季老过的第7个生日,去年季老过了16个生日。”
今天的庆贺生日活动本来不在季老意愿之内,可人文教育的话题打动了季老,因为这是他最为关注的事情。
朗润园的荷花也来凑个热闹。那里本被认为是一片不毛之地。10年前,有人从杭州给季先生带来入口的莲子,却被先生拿来入眼。3年前,荷花绽放,著名历史学家周贻良先生将其命名为“季荷”。今年,荷花在季老生日那天盛放。细心人一一数来,竟有200多朵。
季羡林先生在会场上再次重申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自然科学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将来更会证明艺术与人文素质关系更加密切。在季先生看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二字不是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而是体现在人文精神上。前年季先生曾经说过,搞人文学问至少应该活到130岁,因为从事这项研究要到60岁才开始做点学问,到130岁才能有点成就。“如此算来,季先生不过做了30年学问,竟有如此大的成就和地位,足以证明他是不凡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评价。
北大浓厚的人文氛围素来为人称道。究其根源,大师的作用功不可没。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当年在北大读书时,去见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冯先生这样形容见到蔡元培先生第一眼的感觉:立刻有风光霁月之气象,此乃大师之象也。“这种大师的感觉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季羡林先生对今日之北大,亦然。”北大艺术系主任叶朗教授的话表达了所有在场者的心声。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