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学梅范涛 通讯员褚晓明
24日晚7时30分。凤凰卫视美丽的女主持人刘海若坐在轮椅上,被宣武医院的凌锋教授推入人民大会堂。舞台上,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刚刚拉开帷幕。
久违了,这动人的旋律。伤后第一次走进剧场的海若听得入了神,三个小时下来,她竟然没有感到疲倦。
在这样一个灯火辉煌的冬夜,海若的心中暖暖的。她忘不了在过去的200多个日日夜夜,自己从死亡的黑洞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从深度昏迷,到流泪,到清醒,到开口说话,到坐起来,到可以记日记,到站起来,到借助步行器行走,到钓鱼台的冬日漫步,到在剧场里听音乐剧……海若知道,这每一步艰难的跨越,她都是在北京医务界的通力协作下,在宣武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康复与护理下完成的。
抢救:走在生死边缘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在伦敦第一次见到刘海若时的情景:海若当时全身被纱布包裹着,气管切开处连着呼吸机,鼻腔内插着两根管子。头部肿大,面部肿得已经成了平面,右半身和脸青紫青紫的。
海若是在英国当地时间2002年5月10日伦敦一次火车出轨的事件中受重伤的,与她同行的两位同事当场死亡。浑身是血的刘海若被抢救人员从扭曲的车厢中抬出,火速送到附近的小镇医院。诊断表明,海若多处内脏损伤,肝部受创最重,已经破裂,颅骨骨折引发硬膜外血肿。
在小镇医院做过肝脏修补手术后,海若又被紧急转送至伦敦皇家自由医院,但此时的她已经陷入深度昏迷之中,昏迷等级评定的分值降到了最低限。经过抢救,英方医生宣布海若脑干死亡,当他们把这一结果告诉海若的家人时,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判决”。当地医生表示,如果家属能够找到一位医生否定这个结论,治疗还可以继续。海若的妈妈迅速与中国驻英使馆取得了联系,求助信息通过电波传到北京宣武医院,十几个小时后,凌锋教授登上了赴伦敦的飞机……“海若当时的情况非常不好,人已经处于植物状态,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但凌锋发现虽然带着呼吸机,海若仍有自主呼吸,还有咳嗽反射。特别是当看到海若伤后的第一张脑CT片时,凌锋发现她脑部的原发伤并不重,可能是因为当时抢救心脏和休克是最重要的,所以脑部血肿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经过与英国医生的仔细讨论,凌锋果断地推翻了海若脑死亡的诊断结果。
事实证明,来自北京的专家判断是正确的,虽然死神还不肯放过海若,但在英国治疗后期,持续昏迷的海若眼睛和肢体已经逐渐有了动感。凌锋流利的英语和对病情有理有据的分析,让海若的家属对这位来自祖国大陆的女医生充满信任。在家属的一再要求下,6月8日下午,昏迷中的海若经过长途飞行,住进了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开始了在国内治疗康复的历程。
会诊:云集京城名医
6月8日是星期六,可是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大夫自发地全来了,其他相关科室,胸外科、高压氧科、感染科、内科、腹外科、康复科,几乎所有能叫得上名字的科室都到了。医院派出颅脑超声检查、脑电诱发电位检查、头腹部核磁共振检查、血尿便痰化验检查等方面的最强力量,先对海若进行了化验、检查。结果令众多赶来参加会诊的医生皱起了眉头:胸、颈部骨折,肾挫伤引发血尿,核磁检查发现脑部两侧基底节区、中脑有出血性梗塞的表现,持续高烧,颅压也降不下来,遭遇车祸已经近一个月的海若,依然游走在死亡边缘。
紧张的会诊一直持续到夜里,治疗小组最终确定的方案是营养支持,抗感染、降颅压,加上功能康复。海若的病情牵动着首都医务界的心。入院第二天,在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宣武医院院长张建的主持下,全市专家联合对海若进行了会诊。神经外科301医院段国升教授、协和医院任祖渊教授、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高压氧科海军总院房广才教授、宣武医院王素珍教授、普外科宣武医院孙家邦教授、内科宣武医院陈秉良教授、康复科中国康复学会王茂斌教授,全部准时到齐。专家们同意了宣武医院的治疗护理方案,并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措施。细心的凌锋教授考虑到针灸刺激有促醒作用,6月11日找到针灸科王桂芳医师,询问是否可上针灸。王大夫痛快地答应:“可以。”很快,北京中医医院的老专家周德安主任就针灸治疗赴宣武医院会诊,并制定了配穴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专家姜良铎教授三次为海若把脉,开出了扶正固本、醒神开窍的药方。入院第六天,刚从国外回来的我国神经外科一号权威王忠诚院士也被请到宣武医院。他对全市大会诊结果和治疗方案的认同,无疑给宣武医院的大夫们吃了颗定心丸。
中药:关键时刻显神威
刚入院时,海若复合外伤引起的各种细菌感染,始终是医务人员面对的头号敌人。海若入院前败血症就很严重,英国医生已经使用了顶级抗生素联合用药降体温,可是到了北京,海若的体温依然偏高。更糟糕的是,化验单上密密麻麻两大排抗菌药,检测结果全是抗药!
各种感染使海若的病情几次出现反复。6月27日晚,海若病情突然恶化,体温高达39.6℃,白细胞急剧下降,紧接着出现中毒性休克。凌锋教授深夜从家中驱车赶到医院组织抢救。经扩充血量、抗感染、冰毯降温、营养支持等措施,病情才得以控制。
窗外下着雨,这一夜竟是如此的漫长。救治小组成员个个心情沉重,几乎所有能用的抗菌药都试过了,只剩下加用二性霉素B及美平药物这最后一招儿。但这惟一的办法却又把大夫们推入了两难境地,谁都清楚,这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用后奏效,海若可能就保住生命。但如果无效,以后的情况就完全无法控制了。
6月28日,与医院中医科会诊后,救治小组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不冒险打出最后一张王牌,而是尝试着给海若服用中药。在给海若喂下安宫牛黄丸后,大家急切地等待着结果。雨过天晴,奇迹发生了。第二天,海若体温降到38℃。第三天,体温37℃,海若的生命体征竟随着服用中药逐渐恢复并平稳起来,大夫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死神终于在最后一道防线前被阻击回去。为了充分发挥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的作用,中医科专家为海若精心诊察,望形态、面容、诊脉、验舌、闻呼吸、咳嗽,观二便、痰色等,辨证施治。处方开出来了,调剂、煎熬也很重要。给海若灌喂中药是通过直径3毫米的鼻饲管用注射器注入的。为了避免煎熬的中药混有药渣造成鼻饲管阻塞,药工每次都将中药煎煮很长时间,然后多次反复、精心过滤。往往是上午开始熬药,下午才能做出来。因组方合理,用药得法,为海若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
护理:呼唤生命
然而,海若仍在沉沉地睡着。虽然从入院后的第三天开始,海若每天都要在贾建国副院长、3名医生和两名护士长的陪同下接受一次高压氧治疗,每周五次接受针灸促醒,但是,她仍徘徊在那个生命的黑洞中。车祸之后,她已经这样沉沉地睡了50多天。在脱离了生命危险之后,促醒海若成了首要任务。为了让她恢复意识,医护人员煞费苦心。他们在海若的病房里摆放了她的彩照,还专门买来了一盆跳舞兰。那是一种台湾的花儿。他们录下海若亲人的话语,找来海若最喜欢听的歌剧磁带,每天用常人难以忍受的大音量放给她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护人员每做一项操作时都要大声呼唤海若的名字。“海若,我要给你抽一下血,做个化验,可能会疼的,我会注意的。”“海若,有痰了,我来给你吸痰,配合一下,吸干净你就舒服了。”这是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呼唤式护理。
这是对生命永不放弃的呼唤。
在海若昏迷的一个多月里,这种呼唤式的护理一时一刻也没有中断过。海若醒来后曾告诉家人,当她在黑洞里跋涉的时候,远远的有亮光,亮光处一直有人在喊着她的名字。她就是寻着这光亮,跟着这呼唤,一步步走出来的。
海若能够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宣武医院那5个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护士功不可没。她们对海若的护理,真正体现了无微不至。海若几次高烧,都是她们想尽办法降温。一般是用冰块和酒精擦浴,或者是铺上冰毯。当发现海若手脚发凉时,护士们又改用温水擦浴,并且在手套里灌入温水系上,再把她的手脚放上去保温。水凉了,一遍遍重新更换。给海若喂水是一项需要耐心精心完成的操作,海若有了吞咽反应后,护士每次都小心地在她的颌下垫上纸巾,用注射器向她口中注射。如果海若没有出现吞咽动作,她们会轻微地用手推一下她的下颌,给她一个刺激助她吞咽。这样一来,正常人三四口就可以咽下的水,护士们要喂一个多小时。海若可以吃东西了,又是这些正值花季的白衣天使买来各种口味的果冻,切碎了,用小勺喂进去。
刚到宣武医院时,海若的后背因为长期被压迫已经起了水泡。为了防止褥疮,姑娘们每天积极为海若翻身,还买来耳垫、足跟垫、臀部垫。在她们的细心照料下,海若不但没有发生过褥疮,就连带来的水泡也养好了。
康复:与抢救同步
对一个昏迷病人进行“弯胳膊抻腿”的康复训练,这在外行听起来会觉得是白费力气。但是宣武医院对海若的康复训练,却恰恰是从她昏迷抢救时开始的。
在6月9日院内会诊时,神经康复主任王茂斌就已经提出康复介入。第二天,一份详细的康复治疗计划开始实施。康复科的医生们每天都来到病房,大汗淋漓地为海若按摩,活动关节,以防功能退化。计划书中甚至对昏迷中海若的每一个体位都提出要求,细到每个手指是伸是屈。原来,这都是为了预防海若苏醒后可能出现的全身性痉挛。此外,为了预防她吞咽困难,大夫们发现海若有了一点吞咽反射,马上往她嘴里注射凉水,然后过渡到吃果冻,保护吞咽功能。对尿管实行夹管定时导尿,训练其膀胱功能。
事实证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是海若醒来后进步神速的秘密。7月26日,海若自发睁眼,8月8日,可以正确地用语言回答问题。这期间,没有出现长期昏迷后的全身性痉挛,右手保有正确的运动反应,吞咽功能完好,自己吃饭没有问题。
海若躺了很长时间,肌肉退化萎缩,醒来后每天需要接受躯干肌训练,摆髋、摆肩、翻身、起坐,仅弯腿抬屁股的双桥运动一天就得做一百多个。治疗时间也由1小时逐渐延长到每天4至6小时。强度很大,动作又枯燥,有时海若也会很累很烦。这天,凌锋破例给她带来一位客人,他也是因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身残志坚的他,将自己研制的被动脚踏车送给了海若,供她康复训练用。在和这位同病相怜的刘先生交谈过后,海若的情绪明显好转,训练时康复的欲望更加强烈。凌锋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只有她知道,这位刘先生也是康复中的一剂“心”药。
王茂斌主任是这样解释康复概念的: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保存患者的功能,使之最大程度的恢复。海若的恢复不仅是身体功能的恢复,更重要是个人活动能力的恢复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恢复。
果然,记者在海若的远期计划中看到:能完成平地和上下楼梯的行走;无明显认知、言语、情感和心理异常;二便能完全自理控制;全部生活基本自理;设计公众形象。争取半年内达到接近正常人水平。
凌锋:海若醒来非奇迹
两度脑疝被怀疑脑死亡,菌群失调、细菌耐药、三次高热乃至中毒性休克,及后来出现的肠梗阻……一次次预兆着死亡的凶险,被宣武医院的医护人员一一化解。
最近,海若已经从重症监护病房搬到了康复病房,而且每天都有喜人的进步。
12月19日,当凤凰卫视的领导到医院看望海若时,海若当场表演了“采访秀”,连着给自己的老板提了两个问题,反应相当机智。
12月21日,海若做客搜狐网和凤凰网联手推出的系列网络访谈节目,三次拿起电话与网友交流。这些,都是凌锋给海若开出的“社会交往”处方,“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对海若的康复会有神奇的效果。”据凌锋介绍,这几天,海若面部表情、反应灵敏度都有很大进步,训练也非常刻苦,每天在房间练习站起、走路,有时候走好几圈才肯停下来。现在,如果有人搀扶,她可以一口气走上300多米。估计再过一两个星期,海若就可以独立行走了。照这样的速度,明年6月她就能基本康复了。
可是,面对重生后每天都有新进步的海若,凌锋主任却出语惊人:海若醒来不是奇迹!她是指,在她所管辖的神经外科病房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比海若的病情还要严重的病人,“对每个病人我们都是一样地用心,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在神经外科病房的走廊里,贴着这样的科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全力以赴,尽善尽美。无可否认,海若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在走出生命的黑洞中得到了最融洽的医学力量的救助。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伍沪生评价,我们在海若救治过程中,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权威人士认为:实际上,以王忠诚院士为首的中国神经外科能够走向世界,靠的就是团队精神和多科协作。是神外二级学科的协作,也是其他临床学科协作的结果,贯穿着医学整体思维的观念。刘海若的救治,也是各学科团结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神经外科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合作,又有中西两大医学体系的合作,又有医疗和护理的合作,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医术,而且展示了首都医务界高尚的道德和人文关怀。这,大概就是海若神奇康复的秘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