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小组正将白鲟由江水中搬到专用救护车上 丁东升 摄
|
| 危起伟教授在检查白鲟的伤势 丁东升 摄
中新网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陈光明 丁东升)冬日下的长江江面依然是寒风凛冽。南京下关渔政码头的江岸边,今天上午站满了翘首远望的市民——他们关切和忧虑的目光投向江边一艘渔船边挂着的鱼网里边的“国宝”级动物——白鲟。这是渔民孙永来昨天下午二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的江面上捕捉到的。
白鲟被渔网包着,静静的躺在江水中,形状奇特,肚白朝上,呈灰白色,多处受伤,已经奄奄一息。
从湖北赶来的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教授凌晨四点就赶到这里,对白鲟作了紧急处理。所以,白鲟周围看不到血迹。
据现场的南京渔政处汤哲斌先生介绍,渔民孙永来当时并不清楚这就是白鲟,当看到白鲟身上的鱼钩和外伤时,凭直觉此种动物不平凡,遂及时向南京渔政部门报告,并花费了一个多小时将白鲟拖运到一千五百米处的渔政码头。
南京渔政处在接到电话后于当天下午四时十分赶到现场,当看到白鲟长长的嘴和三米多长的身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白鲟。常年和渔业打交道的汤哲斌先生明白白鲟的珍贵,一方面向上级部门汇报,一方面立即展开抢救白鲟工作。抢救时共从白鲟身上取下五把鱼钩,受伤最严重的要数下腭,已经开始出现溃烂,在此情况下,抢救人员对其喂食了四片阿莫西林稳定伤情,并安排了十几人对白鲟实行昼夜监护直至专家的到来。
汤哲斌介绍说:阿莫西林是先喂给两条鲤鱼,然后把这两条鲤鱼喂给白鲟吃下去。
人们在焦急中等候着专用救护车从武汉前来施救。下午一时左右,一辆蓝色的特种车开过来了——人们翘首以待的鲟类专用救护车驶抵码头。只见鲟类专用救护车车厢里摆满了氧气瓶,车厢呈一个大槽状,两端还有厚厚的大块海绵,以防车厢两端撞到白鲟。
据专家介绍,该车是专为鲟类运输而研制的,在运输的路上还可对氧气瓶进行灌氧和对车厢换水。疲惫不堪的驾驶员告诉记者,从昨天下午五时接到通知后,即从湖北荆州出发,夜以继日的奔向南京,现在总算可以喘口气,稍作休息了。
专家们在对救护车清理后,用担架将白鲟连渔网一起从江水中搬运到救护车里,然后,开始剪开渔网,并对白鲟的伤口进行清理缝合。据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教授介绍,这条白鲟的伤情要远比想象中的严重得多,放在江水中时,并不曾发现白鲟还有内伤,现在经过检查发现,白鲟还有非常严重的腹水,但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受伤洞口,还须作进一步检查。鉴于此,原先准备将白鲟运到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救治的计划也将暂停,待病情稳定以后,再行安排。
捕获这条白鲟的功臣孙永来一直静静地坐在一条小鱼船上,目不转睛地望着网中的白鲟。他看上去精瘦、朴实,约五十岁左右。因为隔着江面,记者靠不上去。当白鲟出水时,镜头都对着白鲟。当白鲟上了抢救车时,大家都回过头来找孙永来。但渔政处汤哲斌说:已经一夜未眠的孙永来,回家睡觉去了。
中新网南京12月12日电(记者陈光明 丁东升)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活着的白鲟在南京被发现后,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今天下午,记者在白鲟救护现场南京渔政码头,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鲟类研究权威危起伟教授。
据危教授介绍,他是昨天下午五点多钟,获知南京渔民孙永来在长江南京下关水域从事正常捕捞作业时,无意中捕捉到一条长三点三米、重量在一百公斤左右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后,就立即带上研究所的几名专家一起驱车从湖北荆州取道武汉直赴南京,并于今天凌晨四点抵达南京。到了救护白鲟现场南京渔政码头以后,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到抢救白鲟的工作当中。在给白鲟注射了消炎针、能量合剂、抗菌药后又对白鲟皮肤作了处理。
危起伟教授就职于中国农业部渔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白鲟的研究工作,也是亚洲唯一一名世界鲟类物种研究委员会成员,是鲟类研究方面的权威。
在谈及中华鲟与白鲟时,危教授说:白鲟远比中华鲟珍贵得多,此次南京发现的这条白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活着的白鲟,这也是中国五十多年以来长江下游发现的最大的白鲟。
危起伟教授说,此条白鲟伤势要远比想象中严重得多,不但有外伤还有内伤。外伤除了五把鱼钩造成的伤势外,下腭还有一条很长很深的划痕,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白鲟的生命。另外,内伤也很严重,现在判断为腹腔大量积水,但是具体原因还不清楚。
记者发稿前,危起伟教授又告诉说:白鲟在进食几条江鱼后,病情稍有好转。
在记者问及此条白鲟能否救活时,危教授思索后说,虽说目前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不好说,因为他心里也没有底。但危教授表示:他们专家组将尽一切努力,去救活这条珍贵的白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