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陵和它的风雨传奇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4日13:46 京报网-北京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立,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中有曲水环抱,山清水秀。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代276年的江山,十六位皇帝,头两位——太祖朱元璋葬在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后面14位在京执政的,只有代宗朱祁钰(就是土木堡之变后继位、后又被赶下皇位的那位)葬在了海淀的景泰陵,其余十三位都长眠于此。在景山上吊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葬于思陵;只当了29天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则葬在了当年为代宗所建的陵地,即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陪伴他们的是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
这些明代帝王的陵墓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其建筑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从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 恩门、 恩殿、明楼、宝城等。
这个陵墓区太大了,绝大多数游人参观过的是其中两个陵墓:建筑规格最宏伟的长陵,和地下宫殿已被发掘出来的定陵。其实每一座皇陵都有一座地下宫殿,只不过发掘出来的只有定陵这一个。因此,长陵和定陵也是十三陵中最著名的。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 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长陵 恩殿建于1427年,十分雄伟壮观,它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0米。梁、柱、椽、斗拱等构件,皆用楠木制作,虽历时五百余年,仍牢固如旧,香气袭人。它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楠木殿堂。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神宗10岁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
定陵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活轻巧。
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黄色琉璃“五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缸内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椁之处所。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的红漆木箱26只,各棺椁内也装有大批随葬物品。
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皇冠和凤冠最引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
去年开始修缮的德陵,则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占地面积50亩,在十三个陵墓中属中等规模。陵墓原建有无字碑、 恩门、 恩殿、三座门、棂星门、陵墙、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地面和其它附属建筑以及排水系统,因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历史上的人为破坏,德陵的损坏程度一度已十分严重——无字碑、陵墙已然残破, 恩殿也早就坍塌了,只有陵中的苍松翠柏还在印证着以往的庄严与尊贵。
今年将修缮的康陵、庆陵,前者是明第十位皇帝、也是最昏庸荒淫的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后者是明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三位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墓。
此外,十三陵尚有5座残陵——裕陵、茂陵、泰陵、景陵、永陵,2007年底前它们都将得到保护性抢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