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我省的三大差距
--在今年评定的153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湖南仅有一个
9月1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138家企业生产的142个品牌共153个产品成为今年的中国名牌产品。这些都是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的产品。
今年评出的153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我省仅有一个。我省的“中国名牌产品”为何不多?记者就此对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参评产品无领先优势
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潘长华介绍,“中国名牌产品”的评定从2001年开始。今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在钢琴、化妆品、照明器具、调味品、移动通信手持机、高浓度磷复肥等22种产品中进行。而这些参评产品我省均无领先优势。
据悉,申请中国名牌产品必须具备8个条件。产品实物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年销售额、实现利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居本行业前列,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居行业前列;产品按照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我国标准组织生产;企业具有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保证能力等。
我省这次申报了远大空调、加加酱油、菲菲毛巾三项产品参评“中国名牌产品”,因为认证和规模上的原因,“加加”“菲菲”未能入选。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严格、规范了许多。
据了解,今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的确定,是依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03年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并听取部分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中介组织意见的基础上,经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并最终确定的。
我省差距究竟有多大
名牌的多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正是出于这种战略高度的考虑,省委省政府对“中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相当重视。不仅把评价“中国名牌产品”工作摆到了议事日程,还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实业湘军的响亮口号,还成立了湖南省名牌产品审定委员会,出台了湖南名牌评价标准,颁发了《湖南名牌产品管理办法》,每年在湖南名牌产品中推介申报“中国名牌产品”。
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国名牌的培育工作同样重视。去年,长沙市政府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白沙”卷烟、“梦洁”家纺用品的生产企业给予了100万元重奖。鼓励创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搞好明年我省“中国名牌产品”推介工作,省质监局今年10月份将请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专家,对我省制定的名牌培育计划按照国际名牌标准和要求,进行指导。质监部门将按照不同等级的创新要求,扶优扶强,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形成梯队,争取我省每年都有一定的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业。
名牌产品不是单纯靠评选产生的,而是在企业的努力和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培育、创造出来的,基础在于企业。
那么,我省企业的产品,要想进入“中国名牌产品”的行业,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究竟有多大?潘长华认为,一是规模经济上有差距;二是追求质量,提高质量水平上有差距;三是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技术改造投资上的不足;其次是管理体系上的相对滞后。“名牌战略”实则是管理学的提法,企业申请中国名牌产品的目的,已不同于申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而应是在企业形象、市场份额、销售利税上的整体提升;再次是观念及认识上的偏差。以广东、山东两省为例,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企业都有上万家,而我省通过认证的企业只有1300多家,在全国排19位,而GDP却排在11位。我省一知名企业产品,仅仅因为没有通过认证,而痛失“中国名牌”。这些差距,是制约我省“中国名牌产品”出炉的瓶颈。
部分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产品缺乏创新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名牌的健康成长。
据记者了解,在我省部分企业,生产中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落后的管理观念使得产品在营销推广上就失去了竞争优势。有的企业缺乏长远打算,追求短期效应,不思技术创新,产品无市场竞争力,企业发展后劲严重匮乏,名牌速生速死的现象由此而生。如前些年的“湖南名牌”鸟语牌牦牛绒针织制品、火炬牌火花塞、斑马牌蚊香、南方摩托等,都是一度辉煌的产品,皆因企业忽视科技创新以及机制、效益各方面的原因,从名牌产品中淘汰出局。而部分有竞争力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品生产上又存在“两张皮”现象,企业无法得到长足发展。
省质监局局长孔令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对企业来讲,实施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技术引进、研究开发等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要落实到产品生产和营销服务上,否则,科技投入愈多,损失浪费愈大。“两张皮”问题解决了,名牌培育工程问题也解决了。名牌的培育创造是实施名牌战略的根本,没有大量的培育工作,名牌评价评选就没有基础,没有基础,距离只会越拉越大。
完成三大体系势在必行
“企业产品要想成为中国名牌,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从市场、质量、效益和发展四个方面评价和认定。”潘长华认为,完成三大体系势在必行。一是完善标准体系;二是完善计量检测体系;三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这三大体系完善好并有效运行,企业基础才扎实,根基扎实了,发展才会提速。
潘长华介绍,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要创名牌,就得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大技改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强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的培训,培养全员质量理念,追求卓越质量经营。在产品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上通过市场导向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
据了解,经过不断整合和完善,目前我省一批优势企业已蓄势待发。如株洲硬质合金、正虹饲料、金健米业、友谊阿波罗集团(商业品牌)等品牌,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百姓呼声》记者 山木 《湖南工人报》记者 何爱华)
转自搜狐 此稿为《红网-百姓呼声》供搜狐网独家稿件,如要转载请与红网-百姓呼声或搜狐新闻中心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