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提醒少儿艺术教育莫走偏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15日09:47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社记者于力、赵华
随着首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总决赛接近尾声,少儿艺术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专家提醒,少儿艺术教育要防止走偏。
归纳起来,专家反映目前少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少儿艺术表演成人化,教育内容职业化,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主体社会化,教育管理自由化。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是本次大赛舞蹈类评委,他认为,在舞蹈比赛中,一些选手表演成人化倾向明显。孩子们的表现和他们的年龄不相符,这实际上反映了在艺术教育中重视职业化的趋向。潘志涛认为,少儿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体味,一种感觉,而不应是纯粹技术的显示,把技术看得过重,不一定适合孩子学习艺术的心态、年龄和承受能力,相反枯燥的技术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负担,一旦形成逆反心理,反而会影响少儿艺术的培养。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原社长马燕麟,是上世纪50年代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成员,曾经首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他介绍说,目前孩子们在练习声乐时,很少有优秀的儿童歌曲,平时学习、比赛的歌曲都是成人化的东西,少年儿童在进行艺术学习时,应该有更多适合他们特点的、健康向上的歌曲。
重视比赛、考级,忽视对孩子艺术素质的培养,是当前少儿艺术教育走偏的又一特点。担任本次大赛的很多专家评委都对这一现象感到忧虑。著名扬琴演奏家田克俭教授说,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弹熟几支曲子、在比赛中获过几次奖、考过专业几级就有多高的艺术修养。他认为,一些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过于急功近利,把考级和获奖当作孩子学习艺术的主要目的。目前一些大学和名牌中学在招生时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降低分数,使一些家长临时抱佛脚,在孩子考学前突击学习某种艺术技能。这些都使少儿艺术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日益浓厚,影响了对孩子艺术感觉的培养。
一些专家认为,从目前的少儿艺术教育发展看,社会办学热热闹闹,而学校的艺术教育则显得冷冷清清。很多学校仍然把音乐、体育、美术当作“小三科”,把艺术教育更多地推向了社会。具体表现在给艺术教育安排的时间很短,有的学校一周只有一二次艺术教育课。由于学校不重视,教师也缺乏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教育应有的水准。
学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不足,直接带来社会上各类艺术教育市场的红火,但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致使艺术教育存在管理松散的无序现象。首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总决赛的评委、著名播音员虹云认为,现在社会比较复杂,有的人办班就是为了挣钱,假冒伪劣什么都有。家长为孩子选择老师首先应该看老师的人品,好的老师可能一句话、一件事就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他们的待人接物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些从事少儿艺术教育的教师借间教室、雇名退休教师就开办艺术教育班,学校只管收房租而不管其他,教师所属的机构或艺术团体也只出名义,不负责考核、监督,谁优谁劣也就不得而知。许多家长反映一些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课、找人代课现象时有发生;艺术教育的收费老师一人说了算,孩子学艺术花钱不少,可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无人保障。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少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待相关部门和法规的引导规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