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明大王”不应只有“精神大餐” |
|
|
|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29日09:33 沈阳今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些定论的实现,有赖于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在负条件的作用下,知识创造的很可能不是财富而是债务,知识改变人的命运的方向,很可能不是光明而是困境。
《武汉晚报》近日“‘发明大王’苦吃失业救济”的报道说,原江汉油田职工任文林,从1992年至今当了11年独立发明人,拥有121项申请专利,其中40余项是国家授权专利,其中又有3项属国家授权专利中级别最高的发明专利。他拥有的“锁发明”专利早已被全国防盗锁、防盗门生产企业仿造,可追溯的侵权产值已达1000亿元以上。然而,所有这些含金量颇高的发明专利,除了耗去20余万元申请和维持专利的费用,并未为他带来分文的收入。为此,任文林负债30多万元,借钱借得朋友都怕了。为了维持简单的生存,每月19日,45岁的任文林都要从武汉坐上去潜江的长途客车,到江汉油田领取300元的失业救济金。
在外人看来,这样痴迷发明的结局无疑是辛酸而痛苦的。但任文林有他的“小草的快乐”,面对“值得吗?后悔吗?”的记者提问,他还能浪漫作答:“你不是小草,又怎么知道小草的快乐呢?”显然,在心中有一道“精神大餐”,支撑着他艰难地面对物质的困窘。
或许一个执著于发明创造的人,必须心无旁骛才能有所成就;恰恰因为专心致志,他才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121项专利成果。但任何一项事业,不讲功利绝不是惟一的选择;即便不为自己,社会的功利还是应该讲的。搞发明创造,最高的功利目的是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对于发明创造者来说,这种功利目的的实现,难道不是比一摞专利证书更为珍贵的“精神大餐”吗?所以,我们该给任文林一点善意的提醒:在埋头耕耘于发明的时候,不妨也抬头问一问发明的收获之道。甚至不惜暂时停下手中的发明工作,探讨一下如何将已经成功的发明,转化成现实产品和社会财富,以免自己的心血都变成尘封的专利证书。我们毕竟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精神大餐”再丰富,都不能成为衡量人事的惟一标准。
“发明大王”陷入困境,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正面社会因素的缺位,也是造成其发明专利不能正常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对这样一个颇有发明天赋的人,我们到底给了他多少有助于发明的条件和环境呢?难道仅仅是在收费以后,发给他专利证书,维持其专利的有效期吗?从建设性的角度,我们至少可以做三件事:一、对任这样的发明大王,政府应该采取特别政策给予财力支持,让他不至于靠借钱搞发明;二、市场体系中应该有一种成熟的行业,关注、推动并实现成果的产业转化;三、真正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防止发明专利被他人或企业窃用。
据报道,任文林最近搞了一套汽车发明,可使汽车节能50%以上,安全性能提高50%以上,造价降低50%以上,而且环保。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这三个“50%以上”,都值得我们以切实的办法,将发明大王从只有“精神大餐”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