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内蒙古包头市发现了第一例非典病例。而就在这一天,包头市政府紧急启动了《传染病爆发紧急程序》:流调队马上组成并投入工作,将密切接触者隔离;各区、旗、县和各大企业连夜布置,各医院建SARS门诊,机关干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到 14日,区、旗、县以上医院和乡镇部分卫生所已辟好隔离病房,准备好消杀药品,防护用品、SARS专用车,医疗设备,连殡仪馆也备好了专用SARS运尸车。 转自搜狐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996年发生6.4级地震后,包头市建立起传染病、鼠疫等防疫预案,年年修订。从那时起,市财政每年拨款50万元购买储备消杀药品和防护用品。正是靠早已制定的紧急预案,不少地方在非典爆发后很难买到这些用品时,包头却从容拿出储备物资,投入防治工作。印证了那句老话: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转自搜狐 包头市委书记邢云说,非典防治,要靠科学,措施要坚决果断。4月21日,一个11岁男孩发烧,去个体门诊治疗不见好转,最后被包钢医院诊断为非典病例。市委副书记、非典防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杨建和,闻讯后立即下令关闭全市1000多家个体诊所。有人说:上级没文件。杨建和说:客观形势不等人。4月19日,包头医学院决定封校,成为内蒙古第一所封校的大学。有人也提出异议,认为没有发现疫情。院长孟和说外地有附属医院的医学院出现了师生被感染,就是理由。一周后,学院才接到封校的上级文件。4月29日,包头决定将全部非典病例转移到包钢疗养院收治,5月3日转移完毕,又比上级下文提前一周。上级规定,门诊发现病人后,在区、市防疫站不得超过18个小时,包头市的决定是一有病人,防疫人员和治疗专家要同时赶到,6小时内完成流调和初步隔离。上级只规定防疫人员对流调对象的工作程序,包头增加了"三对一"--防疫人员、片警、单位(或居委会)共同监控。较早关闭全市网吧、夜总会、旅游景点……措施果断而又切合实际,这是包头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的缩影。 转自搜狐 强化属地管理,指挥系统高效运转,成了包头市阻击非典的有效武器。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有包钢、包铝、内蒙古一机集团等近20家国家和自治区的大企业。包头市的千人病床占有率,千人拥有医护人员率,在全国各城市名列前茅;全市有近60台呼吸机,大企业医院占去了半壁江山。多年来,包头市卫生部门对所有医疗机构一视同仁,目标考核、卫生规划、质量标准等实行统一管理。市里决定包钢疗养院为集中救治非典医院后,包钢董事长林东鲁在施工现场指挥,工作到凌晨两时,及时备好有110间病房的定点医院。4月23日 19时许,巴彦淖尔盟疫情紧急,请求支援。代市长苏星要求紧急组织,被抽调的各医院医护人员打车赶到,21时准时出发。第一批人还在路上,午夜巴盟又来电话,要再增援一批人。市里要求凌晨6时出发,结果人员也是准时到齐。前后向巴盟派出8批65人、向呼和浩特市派出50人的医疗队,大企业医院的医护人员参加的不少。 转自搜狐 包头市决策者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医学专家提出九原医院处人口密集区、不宜收治非典患者。非典防治指挥部接受专家意见,立即从非典定点医院名单把九原医院划掉。年初南方有非典疫情发生后,包头市卫生部门就跟踪关注。2月下旬开始,针对非典下发了《关于加强春季传染病防治紧急通知》,随后一连下发了86个文件。3月,举办传染病管理人员突发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培训班,将全市临床医生培训了一遍。4月10日,疫情发生时,卫生局又开始对饮食、幼托、公共场所、机场、车站等有关人员培训。包钢医院院长、市呼吸协会会长孙德俊2月底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发现美国同行注意收集和研究我国广东的非典信息,回国后就组织"呼吸沙龙",从3月中旬起进行了大规模SARS讲座。成立于2001年的包头呼吸学会,每月出一期《呼吸沙龙通讯》,已出14期,形成浓厚的医疗学术研究氛围。包头出现非典疫情后,呼吸协会派出34人组成的专家组,巡回诊断和抢救重症非典病人。在自治区各医学院校中,唯独包头医学院有预防医学系。包头防疫站80名技术人员都毕业于这个系,是一支素养好的预防工作队伍。有非典疫情后,防疫部门建议指挥部下令,暂停厂区中水使用,禁止未经消毒医疗污水排入管网中。随后,防疫站又把重点始终对准几家医院非典病房的消毒。包头市领导称赞:全市非典疫情控制的这样好,防疫部门功不可没。 转自搜狐 包头市夹在呼市和巴盟中间。而这两个盟市是内蒙古的非典重灾区,两盟市的发病人数占全区285非典病例的90%以上,无形增加了非典防治的难度。然而,截至5月27日,有160万人城市人口的包头市,诊断非典病例14例,出院8例,死亡1例。已分别18天、17天无新增诊断、疑似病例报告。全市更是无交叉感染,无医护人员被感染,无一例拒收、推委、延误治疗,无一例病例和留观人员离开包头去外地,无一名干部因失职违纪而受处分。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对包头市的非典防治工作做了精辟的评价:包头市非典防治工作做的好,是因为包头整个城市基础工作做的扎实。(人民网记者 吴坤胜)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