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客 假记者行骗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让人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骗子为什么假冒记者? 从骗子行骗的手段看,假冒记者比假冒其他社会角色容易,既容易假冒,更容易得手。假若这些骗子假冒的角色不是记者,而是工人、农民、战士或知识分子,他们能否骗到钱财呢?恐怕不大可能。有人在网上撰文说,骗子为何不假冒民工?那是因为一旦扮成民工,就很可能被收容遣送,或者老板就会以各种理由拖欠你的工资,至少公交车上也会遭人白眼……所以,骗子决不会假冒普通劳动者。骗子也有假冒官员的,但是不如假冒记者那么神气。普通官员一般位置固定,容易核对;说话管用也有某种范围,一出这个范围很难有什么市场。记者就不同,能够天南地北满天飞。骗子只要对记者行业稍有了解,那就不难假冒,而且往往一骗一个准,他真是何乐而不为? 从受骗者的心理因素看,所以受骗,大多是发财心切。福建开庭审理的一起假冒中央媒体记者骗取钱物案,就是生动的证明。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两枚印章,公然招摇撞骗。分析起来,这一类骗子手段并不高明。你打个电话到新闻单位核实一下,何难之有?只不过发财心情急迫,更担心有人分肥甚至肥水外流,不去想这些事情罢了。 记者有什么让人发财的本领?记者的强项只是写新闻。看中记者的这个强项,归纳起来说,不外两种人:或者是想出名,或者是想不出名。想出名者,以为有钱就能出名。找什么记者来胡吹一通,写有偿新闻更好,不肯写新闻,买个广告版面也行。所谓“新闻面孔广告价位”,即老百姓说的“花钱买表扬”,就是指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客观地说,“当官靠跑,政绩靠炒”之类的邪门歪道,反而成为某些人眼中的升迁“秘诀”,在一些地方相当有市场。而一些单位、一些干部想方设法拉拢新闻媒介,暗中搞交易,不惜破费钱财见报上电视,以显示自己的光荣“政绩”,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更是公开的秘密。至于不想出名者,则是想掩盖自己的丑事。以为有钱就能“摆平”,找到什么神通广大的人物,你的批评稿件就是上了版面,我也有本领把它撤下来。所谓“负面效果影响双赢”,即老百姓说的“花钱堵批评”,就是指这种一手掩天下人耳目的手段。有骗子冒充新华社记者“舆论监督”,什么地方的县委副书记竟然陪吃陪喝,就是一种证明。这种人想出名也好,不想出名也好,筹码就是金钱美女。气指颐使成为习惯,骗子就来了。骗子正是掌握了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他们急于出名或者急于不出名的欲望,来一个投其所好,大言允诺骗取钱财。在这种时候,钱财简直就等于在向他招手,他真是何乐而不为? 从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来看,骗子也有可乘之机。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假记者”行骗的投票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对于“假冒记者”行骗屡屡得手,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网上设计的答案有六项:(1)记者素质参差,“吃拿卡要”现象普遍;(2)企业热衷于花钱买名气、盖丑闻;(3)舆论宣传影响大,新闻被利用成摇钱树;(4)对新闻机构的工作监督不得力;(5)受骗者防范意识薄弱而中招;(6)原因多样,不好说。投票的结果不去看,大致也能知道设计者眼光盯在哪里。有人说,骗子是某些真记者的影子,话虽有点刻薄,却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有人说,假若记者队伍中压根就没有“吃拿卡要”的现象存在,那么多的骗子出来冒充记者,就不会再有人上当。话虽有些绝对,却也是肺腑之言。骗子为什么假冒记者?是不是因为个别记者早就像个骗子,记者队伍之中也掺杂着个别骗子式的害群之马呢?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