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莫斯科中国友谊商城举行的一场中国家用电器推介会在俄罗斯引起了轰动。推介现场摆满了中国家用电器的名牌产品:长虹、海信、海尔等,而且多是国内最新开发出的型号。 莫斯科家电制造贸易协会负责人说,这是中国高档家电第一次真正摆在大型商场中,大大改变了本土消费者对于中国商品“质次价廉”的印象。当地媒体在重要位置报道了这件事。文章的题目是,中国高档商品开始向俄罗斯进军。 我国权威经济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这仅仅是个开始。不但是家用电器,还有高技术产品正在向俄罗斯出口。俄罗斯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商品绝不是“地摊货”的代名词。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就像一辆已经结束磨合期的汽车,开始驶入快车道。 被误解的国情和被扭曲的形象 当年,中苏交恶时,中国普通人有这样的认识,苏联人吃的是黑面包,正在受苦呢。黑面包在中国就是黑窝头。其实,黑面包是一种价格不菲的食品。 近几年,这一故事似乎仍在不断被重复。不少人认为,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国力大大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比较低。有一些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中国专家甚至预言,俄罗斯要想恢复到解体前的经济水平,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 正是在这一错误认识下,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把对俄贸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也正是由于这一认识,中国的高档次的商品并没有想到在开拓俄罗斯市场。特别是有些中国商人瞧不上俄罗斯市场,误以为俄罗斯穷,只需要一些低档次的商品,因此,俄罗斯市场上的中国货以低档商品居多。同时,中俄贸易中,“倒爷儿”十分活跃,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流入俄罗斯市场,败坏了中国商品的形象。质量差、价格低,似乎成了中国商品的代名词。莫斯科一家商场甚至打出“本店不售中国货”的告示,以表示该店绝无假冒伪劣商品。不少俄罗斯人提及当年买到的装满鸡毛的羽绒服、一穿就破的皮衣依然是记忆犹新。 1997年,国家为了推进中俄之间的贸易,树立中国商品的形象,投资数千万美元,在莫斯科购买了房产,开设中国友谊商城。这是国有商业在海外唯一的投资项目,也是中国在俄罗斯最大的投资项目。友谊商城在莫斯科的位置相当于北京的长安商场。这里人流密集,交通十分便利。然而,友谊商城最初在俄罗斯的经营很不顺利。 中国欧洲商业投资管理中心主任蔡桂茹,对于这一项目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她在回忆当初的困难时,仍然心有余悸:政府投资之后,最初希望能够引进国内商家经营,但是谈了不少家,不是没有多少兴趣,就是提出的要求很高。无奈之下,欧洲投资管理中心自己挑起了经营的重担。本来希望能够把商场内的柜台租给国内厂家,但也是应者寥寥。相反,70多家俄罗斯企业和在俄的外国企业手里攥着美元,挤破头申请租赁,申请的面积超过商城面积的一倍。临近开业时,中国友谊商城手头只有2000多卢布的流动资金。 即使在中俄贸易有所发展的最近几年,中国商品对俄罗斯的出口也很难令人满意。中俄贸易额只有100亿美元左右,而且有数十亿美元的逆差。中国对俄贸易的现状需要尽快地转变。 不要忽视身边的巨大市场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主要商品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或者供求平衡的局面,“买方市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消化剩余的生产能力。当我们远涉重洋参与竞争、推销自己的产品时,我们恰恰忽视了身边的巨大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俄罗斯的经济在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左右,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加大。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只有1亿多人口,却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更有着众多高素质的人才,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市场容量更是不可低估。 莫斯科国际商业协会秘书长鲍里索夫说,俄罗斯市场的购买力相当于几个东欧国家,而且其60%至70%的轻工产品、50%的食品需要进口。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测算,莫斯科尽管只有800万人口,但它的总购买力相当于拥有1300万人口的北京市的两倍。 然而,在俄罗斯的市场上,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名牌商品往往被摆在大型商场显眼的位置上,而且很受俄罗斯人的喜爱和推崇。韩国三星一年为电视机一种商品所投入的广告费用就高达2000多万美元。而中国的商品则很少愿意做广告,不少宁愿生产贴牌的商品,也不愿意经营自己的品牌。 中国友谊商城,是一家商业企业。然而,他们在推介中国商品方面,似乎比制造厂家要着急得多。他们自己掏钱为企业的产品做广告,还要亲自出面与俄罗斯有关方面商谈降低关税的问题。有人甚至说,他们是皇帝不急急太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一批中国名牌正在逐步走入俄罗斯市场。 蔡桂茹谈到这些,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有点力不从心。她说,如果国内更多的企业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俄罗斯市场,企业和商家共同联手,那么市场的开拓就会容易一些。 走在俄罗斯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可口可乐的广告、有雀巢咖啡的广告、有奔驰汽车的广告,但惟独很难看到中国商品的广告。在俄罗斯的大商场,有来自欧美的大量名牌产品,但惟独很难看到中国的商品。 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往往急功近利、没有长远计划,不做任何市场投入就想获得利润,达不到目的就怨天尤人。持这种做法的人,结局只有两个,或是撤回国内,或是退到地摊市场。 呼唤更高档次的中国制造 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从过去的“倒爷”贸易、地摊生意,到今天的进高档商场、做大宗买卖,中国商人和中国商品的形象正在发生着变化。 俄罗斯人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一位俄罗斯家电杂志的编辑说,当俄罗斯人购买了中国品牌的家电后,他们开始明白中国也能生产高技术的产品、生产质量如此过硬的产品。 中国有远见的企业家正在实施进军俄罗斯市场的计划。华为集团计划用巨额资金打进俄罗斯市场;海尔集团也表示一定要拿下俄罗斯市场;长虹集团正在筹划在俄罗斯做广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来到俄罗斯市场考察、洽谈。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节奏明显加快。 从中国友谊商场身上,似乎更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原来,中国友谊商城经营的多是其他国家的商品,经过商场经营者的努力,中国商品正在不断增多。如今在1万多经营品种中,中国生产的商品占到将近7000多种。不仅初步实现了项目的初衷,而且也迎合了俄罗斯人对中高档中国商品的需求。 一位在友谊商城租借柜台的俄罗斯商人,原来只经营意大利、土耳其的床上用品。当他在商城的帮助下到中国参加了广交会后改变了对中国商品的印象。如今,他经营的商品中80%来自中国,而且经营的范围也从单纯的床上用品扩大到家具等。 特别是在今年,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国家用电器等通过友谊商城这个窗口正在登陆俄罗斯市场。中国友谊商城与长虹、海信、海尔等企业合作,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两次组织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性电视和空调展览会,第一次向俄罗斯经销商和消费者推出中国的名牌家电商品,受到俄罗斯各界的关注。友谊商城还开辟了将近300平方米的家电展厅,专门展示经销中国的家电产品,不少俄罗斯商人找上门来要求经销这些产品。 现在的问题是,在俄罗斯经营中国产品必须注重品牌意识。在中国定牌生产的意大利箱包卖170美元,打上中国品牌后就只能卖70多美元。蔡桂茹说,要想在俄罗斯占领市场,必须有长远眼光和品牌战略,舍得投入。我们正在和不少国内厂家商谈,希望能够每年至少帮助2至3家中国名牌企业打开俄罗斯市场。 蔡桂茹说,应该说,现在是中国高档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最佳时机。俄罗斯的经济在恢复之后开始较快的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热切地盼望能够有更多的中国高档商品走入俄罗斯市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