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丁肇文冯瑞 首次见识“3+X”考试;首次面对专门为北京学生“量身定制”的语文、数学和外语试题;首次经历记入高考成绩的英语听力测试……在度过了紧张又新鲜十足的两天之后,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尘埃落定,高考从今天开始进入了阅卷和录取阶段。 北京高考体现了“人文关怀” 翻开今年的高考试题,由北京自主命题带来的北京特色扑面而来。语文的话题作文对学生的限制比过去少了许多,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从内容到文体都可以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而有关“规则”的话题比去年全国卷的“诚信”又深入了一步,在全球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大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这对关心时政、善于捕捉社会热点的北京考生来说,显然更有发挥的余地。 北京已经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今天的北京城,学习英语的热潮此起彼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考增加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查,首次将听力成绩记入高考总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昨天下午,考场内学生紧张应试,考场外不少社会人士也坐到收音机前,和着考试的节拍自测一下平时学习的成果,成了京城一景。 今年的高考新鲜事确实不少,但是,说到底,考试只不过是检验平时学习成果的一种形式,高考也是如此,所以尽管花样翻新了许多,大部分考生反映对此次高考并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而对于“北京高考为什么要自主命题”的疑问,或许考前许多考生还不甚了解,但是经历了两天高考之后,考生们不难发现,北京试卷体现出的北京特色,实际上就是北京考生的特色;在目前还不可能出现能够取代高考的更合理人才选拔制度的情况下,高考已经悄然驶向了更符合人才选拔规律、更具“人文关怀”特色的改革之路。 社会心态趋于平和 考场周围趁机“捞”一把的商贩明显减少了;宾馆饭店叫卖“高考钟点房”的声音小了;媒体连篇累牍的炒作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在刚刚过去的高考中,人们普遍发现,社会对于高考的心态已经逐渐趋于平和。 本报与北京教育考试院共同举办的高招专版,从今年3月起每周以至少2至4个版的规模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悉心服务,从考试政策的发布和解释,到考生功课复习指导;从志愿的填报辅导,到招生院校的特色专业介绍;从考试心理调试到应考技巧。高考前夕,高招专版组织的考生心理辅导、考期饮食指导等系列文章受到学校、考生和家长的欢迎。 在人们的印象里,往年一到高考总会有这样不和谐的现象发生:一方面,教育部门拼命喊降温;另一方面,商家铆足了劲儿想赚钱,媒体开足了马力吸引“眼球”。而对于今年高考的这种变化,专家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社会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对待高考这种热点问题时已经能够调动起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产生一种合力。这也与目前已经经历了二十几年改革的中国社会正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的社会大背景相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