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狐
挑战8848
首页邮件短信商城搜索新闻体育财经IT娱乐圈女人生活健康汽车房产旅游教育出国求职动漫校友录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军事 | 企业 | 传媒 | 校园 | TOP100 | 评论 | 我来说两句 | 新闻中心纯文字版
Sohu 首页 >> 新闻 >> 国内
殷殷深情映红烛 党的三代领导人关怀北师大
2002年9月6日10:3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李江涛 刘江) 新世纪之初,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翻阅从1902年到2002年百年名校沧桑的历史画卷,人们赫然发现,时间的笔触在1949年发生了神奇巨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浓墨重彩: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北师大实现了跨越式的腾飞,不仅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引领着中国师范教育的方向,而且迅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岁月铭记——

  党中央对北师大的呵护与支持;

  岁月铭记——

  三代领导人对北师大的勉励和鞭策。

  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党的三代领导人尊师重教、大力推进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主席嘱托:“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起示范作用”

  1949年6月,北平刚刚解放不久,北师大汤璪真教授家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当时,好几位教授正在汤家聚会,毛泽东一眼看见曾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的黎锦熙,急忙上前连声说:“黎老师,您好!”




  1984年,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倡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与师大教授一起提议设立“教师节”,从而促使全国人大通过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左图是1985年师大师生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时的情景。

  右图为北师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旧址。





  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研究生,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之先河。左图为1922年高师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合影。

  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设立体育专修科,开创中国现代体育教育。右图是体育专修科学生在上课。





  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率先开设“国语学”课程。师大师生近百人曾先后赴台湾讲授国语课。左图为赴台讲课的部分师大师生。

  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率先创办平民学校。右图是平民学校学生合影的照片。





  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附小,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基础教育研究开辟实验园地。左图是附小学生在上实验课。

  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生针对京郊农村落后状况,在西山一带农村进行教育活动,1922年,这一活动被正式定名为乡村教育,师大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源地。右图是当年开展乡村教育的照片。





  1903年,京师大学堂39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师范馆学生31人,这是我国派出的第一批大学留学生。左图为部分留学生的合影。

  1936年,北京师范大学钱玄同教授主持编纂的简化字表颁布,右图为我国第一次由官方颁布的简化字表。

  北平解放前夕,黎锦熙拒绝了国民党政府南下的邀请,对家人说:“我要在这里等一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伟人!”这一天终于等到了,师生重逢真是喜不自胜。

  此时,即将宣告成立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旧中国师范教育不被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重视,发展极其缓慢。北师大虽系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起源,也曾几度遭临停办的困境,在办校近50年中,毕业生总数还不足一万人。

  早年曾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来又当过教师的毛泽东,深知教育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教师职业更怀有特殊的感情和理解。

  他认真听取教授们对新中国办学的意见,并对他们提出的工资待遇、方针政策等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当了解到教授们因实行配给小米制而生活困难时,毛泽东鼓励大家说,这是暂时的,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会有很大发展,教授的待遇问题国家会考虑的,要给高薪水。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低下,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改变这种状况,探索出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路子呢?

  1950年2月,毛泽东把北师大校长林砺儒请到中南海,详细地询问学校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指示说:“今后,北师大应当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师大提供有利条件,使师大在各方面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起示范作用。”

  “毛泽东同志对北师大的关心和支持是无微不至的。”北京师范大学现任校长钟秉林发自内心地说。

  1950年,毛泽东亲自为北师大题写校名,并送去三幅供大家挑选。那苍劲有力的笔迹,带着一位伟人对教育事业的诚挚关怀,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北师大师生的胸前熠熠生辉。

  人们记得,毛泽东在短短的几年里多次接见北师大师生代表,关心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亲笔回信给北师大师生和校友达23次之多。

  人们记得,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北师大在解放初期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学校由和平门内狭小的旧址迁至新街口外新址,校园面积增加了数倍,教学设备也有较大更新。北师大的教学实力得到空前加强,一大批学界名流云集北师大。

  人们记得,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的名字都曾与北师大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有的接见过北师大毕业生,勉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有的亲切地看望过北师大校长,兴致勃勃地观看师大学生的文艺演出……

  那是新中国教育工作者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勤奋地教书、刻苦地钻研,满腔热情地奔赴广大偏远贫困的地区,点燃知识和希望的火种。

  1949年至1961年的12年间,北师大有了长足的发展,共为国家培养了9800多名毕业生,相当于解放前47年的总和,同时成为科研实力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以自己对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实现了毛泽东当年的嘱托,被誉为“中国师范院校的排头兵”。

  邓小平同志期望:“师范大学要办好”

  “十年文革”使包括北师大在内的全国教育事业遭受重创:大部分师范院校被迫停办或搬迁,科研凋敝、人心涣散;许多中学师资匮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会上一些人的观念中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对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的偏见和歧视。

  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政治家的卓越胆识,在拨乱反正时期,旗帜鲜明地为知识分子正名,为教师正名。他说,“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

  他深刻地洞察到,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是事关民族兴衰的大事。

  很多北师大的教师回忆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使很多人经年冰封的心苏醒了。

  1977年9月,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在与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师范大学要办好。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

  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肯定了教育工作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被后人誉为“迎来了教育的春天。”这充满诗意的描述,生动地表达了当时教育工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振奋心情。

  随着全党、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8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说,我们要增加教师。中小学的教师不够,很多教师负担很重,影响到教学水平。

  他多次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这番真挚话语,赢得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知识分子的心。

  当年的北师大教师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住房等个人问题都逐渐开始得到解决。他们认识到,整个国家真正下了决心,要从实处开始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4年底,北师大著名教授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等,在一些政协委员提案的基础上联名倡议每年9月为尊师重教月、9月中的一天为全国教师节,并发出“尊师重教”的呼吁。这些倡议和提案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1985年1月,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发出了《致全国教师的信》,向辛勤的园丁们表达党中央的亲切慰问。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北师大举行了隆重的万人庆祝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北师大教育系的同学们激动地打出“教师万岁”的大幅标语。

  此后的多个教师节,邓颖超、万里、王震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莅临北师大,与教师们共庆节日,表达党对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怀与爱护。

  此时,教师已由“文革”时遭人歧视的“臭老九”,变成受人尊敬的热门职业,尊师重教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面对这深刻的变化,面对教育事业的累累硕果,北师大人由衷地说:“应该首先归功于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率先垂范和大力倡导。”

  桃李芬芳,春华秋实。改革开放以来,北师大步入发展快车道。学校遵循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指导思想,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系,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l个研究所,发展为12个学院、24个系、38个本科专业、84个硕士点、43个博士点和30个研究中心的多学科师范大学。教职工人数比“文革”前增加了1000多人,其中包括7位中科院院士、l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闻名中外的民俗学家钟敬文、书法家启功、经济学家陶大镛、教育学家顾明远等,北师大重现群星璀璨的辉煌局面。

  20余年中,北师大共培养各类毕业生近8万人,他们大批活跃在教育战线最前沿。北师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师资培养人才基地。

  江泽民总书记叮咛:“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大潮,继往开来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原北师大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曾在1992年9月9日接待来北师大视察的江泽民总书记。“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正值第八个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向北师大以及全国教师致以亲切的节日问候。”周教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江泽民一行坐着面包车来到北师大。他首先来到学校图书馆善本书库,仔细观看这里的珍贵藏书,连连称赞:“这些都是国宝。”

  他走进工具书阅览室时,正在这里学习的师生们兴奋得起立鼓掌欢迎,他不时停下来亲切询问同学们的学习和家庭情况;在数学楼模糊控制实验室,江泽民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模糊控制技术的演示。听说师大研制的这种技术在生产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时,他满意地连连点头。

  在英东学术会堂,江泽民同师生代表亲切座谈。总书记高度评价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有名,有许多名人,如李大钊、鲁迅、梁启超等曾在这里教书,在座的教授中也有许多名人。”

  他对北师大的综合性的学科设置表示赞赏,“过去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现在我看到你们这里的系科,可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数理化,还有文史哲。”

  谈到教师、教育时,江泽民语重心长,尊师重教之情溢于言表:“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而且要使整个社会的教育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向上的、奋勇向前的精神。目前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主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归根到底,今后综合国力的比较中,人才素质很重要,我们要尊重人才。”

  古稀之年的周教授感慨道:“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解”。他说,“师范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资,你们的学生还在教大学,搞学问的总要有一种事业心,有一种献身精神。今天大家没有提到住房、工资等困难,我是心领神会的,即便不说,我心里更加感动。”

  面露激动之情的周教授说:“我们听到这里时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感到他的心同我们教师的心是紧紧贴在一起的。”

  “临别时,江泽民同志欣然挥笔为北师大题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北师大多么殷切的期望啊。”

  此后的十年间,江泽民一直关注着北师大的建设和发展,关怀着北师大师生。1999年,由北师大教授、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持编写的二十二卷《中国通史》出版,江泽民致信祝贺,认为这“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他还称赞白寿彝教授“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江泽民同志关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论述,深深激励北师大人勇于革新、再创辉煌的决心。2001年北师大就学校的办学思路进行了重大战略性调整,将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殷殷深情映红烛,百年师大沐春风。新世纪之初,走过百年辉煌的北京师范大学正以第二个百年为新的起点,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开拓进取,为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民族腾飞、国家富强谱写着更加壮美的华章!



相关新闻: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留言: 您要对您发表的言论之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1、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8号 2、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3、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精彩短语推荐:
  • 搜狐短信魔法宝贝—300条存储大容量,强大功能得心应手!还可以邀请她/他组成情侣宝贝双栖双宿!

  • 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见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见你。我遇到的所有不平凡,却没……发送言语>>

  • 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艳福多多,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东摸西吻浅呻吟,左拥右抱……发送言语>>

  • --给编辑写信
    Untitled Document
    搜狐短信推荐
    焦点新闻 社会新闻
    花边新闻 科技新闻
    手机号:
    激情美眉灵犀一点通!
    邀请心上人一起存短信
    三羊开泰,喜迎财神!
    发洋财得意洋洋过羊年
    祝福也幽默,说给她听
    焦点时刻关注世界风云
    [谭耀文] 锋火情天
    [齐 秦] 野衣裳
    [范玮琪] 他没有错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诺基亚经典大图
     
    分类广告

    零投诉留学服务机构
    留学移民信息库!
    京城院校招生总汇!
    MBA、EMBA在职研
    A&F英语语音训练营
    浪漫甜蜜的爱情始于这里
    白肌雪肤的善良女孩
    !求医问药名医在此!
    雅闻"魔鬼身材"发源地
    古都西安旅游指南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成现实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91或65101378 网友信箱 诚聘英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